行业
企业要将业务管理分解细化到日常
2020-10-02 12:25  浏览:293

是指在企业经营中设置与业务功能相对应的管理项目。
事实上,这并不容易。企业经营者通常很容易将管理项目的设置交给人力资源部,以便他们设定所谓的KPI或考核指标。说白了,人力资源部门很少了解每个细分职能的基本流程和做法,以及其对整体的责任和作用。特别是有些功能只能定位为“幕后英雄”、“龙套”或“导演”。然而,人力资源部所谓的KPI往往将这些角色推到前台,弱化甚至否定其服务职责,而强化其输出功能。其实,这也是地方利益乃至个人利益大于整体利益的症结所在,各部门相互争斗,守住自己的堡垒,这完全违背了经营者的初衷。
改进过程比考核人
更重要,当人力资源部任意设置KPI时,会进一步设置繁琐、苛刻、不可操作的考核条件。因此,各部门只能采取消极措施,避免因强加给自己的指标而受到惩罚,从而激发人们“避害”的本能,造成我不能有功劳,也不能有成绩,但只要不犯错误,我就比别人强。当整个企业文化走向消极的一面时,甚至会陷入相互攻击、相互勾结的局面,企业要为消耗的所有精力和弹药买单。
然而,检查和改进的重点始终是过程,而不是“人”,这仍然是许多企业的一大难点。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如果不考核人,人们就不会很好地工作。一定要严格考核,才能让大家都有压力,然后压力才会产生动力。这也许有帮助,但这只是一厢情愿。“事半功倍”是个愚蠢的方法。因为它失去了调查过程的动机和基础,甚至一些经营者盲目地确认过程,以便有理由评估人。
根据公司整体优化的基本原则,设置不同的业务功能并加以细化,然后设置能够直观地检查和了解流程运行情况的管理项目,并进行分析和改进。然后,将这些管理项目中的重要点整理成一个管理项目列表。根据清单进行日常检查和确认,对偏差部分采取相应措施。
以研发部门为例,我们来看看管理职能和管理项目(如图所示)。
从研发的基本功能出发,例如高效的研发可以促进业务的扩张,并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以下几类:产品技术的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的开发、产品效率的提高、技术支持,再进一步细分为二级和三级功能,对三级功能即终端(基本业务)功能设置管理项目,并建立量化指标;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根据检查和改进的需要设置检查频率,构成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
实行各部门的“日常管理”,实际上是指各部门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而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它以维持现状为基本内容,也包括为达到更好的状态而进行的改进活动。
所谓维持现状的活动,就是遵守各种基准标准的状态。如果不维持现状(基准标准),则意味着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调查原因,看看是否应该采取措施防止或改善这种情况。
作为日常管理内容的一部分,改善一些业务有时会上升到政策管理的范围。
简单地说,通过政策管理(根本改善或创新)来激发理想状态,然后保持和局部改善,这是我们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
日常业务来源于职能的分解和在日常工作中的落实,因此每个终端功能都无一例外地与其他业务负责人和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人为的割裂和所谓的职责分工明确,总会导致日常业务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机制不明确,沟通不畅,就会造成业务停顿和失误。因此,在推进日常业务的过程中,应基本遵循以下原则:
1.善于固化业务运行的机制和流程;
2.将政策管理的改进成果形成新的基准标准并加以实施,使效果得以持续;
3.对于日常业务中PDCA循环中发生的慢性病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重要问题,可以将其提升到政策管理的层面。
在推进日常管理的同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方法:
1.赋予组织应该发挥的作用,明确组织中每个人每天应该做的工作;
每个员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毫不犹豫地以基本相同的质量完成工作。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需要把工作方法变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操作指导书”,并根据需要进行培训,使员工掌握它。
2.遵守业务经营的基准标准,按照决定的要求做好决定要做的事情;
3.按照预定的方式、预定的时间和频率进行检查;
4.根据检查和确认的结果,通过应急处置消除问题,特别是超出管理限值的异常情况,同时,应根据事实和数据调查问题的原因,防止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
实行不同职能的“日常管理”,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不同的管理范围和项目负责。如研发部门相同,主管、科长、组长、具体业务负责人,其日常业务应有所不同,日常管理项目应明确。
这是目前困扰许多企业的一个大问题。许多部长和科长成了“孙悟空”。从产品研发部部长到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包括产品研发部的日常工作。
厂长也不例外。除了不亲自处理第一线的工作外,组长以上的工作基本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很像诸葛亮的“亲力亲为”作风。殊不知,这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甚至因为小亏损,摘了芝麻又丢了西瓜。
基本方法应是:明确从部长到业务总负责人的各级岗位的业务范围、分类和执行情况,做到清晰可见,落到实处。让我们举个例子。
研发部的开发职能包括“先于其他竞争者开发产品”的业务,因此管理的重点是新产品的销售量;。作为部长,管理的项目应为A、B级新产品研发贡献率(开发量),使用的管理工具应为“开发进度表”;。部长应做的工作包括:
1.每月一次汇总各部门完成的所有开发项目的预计销售量和不合规的对策;
2.确认每个开发主题的情况,并提出要求和指示。例如:a)收集信息,明确需求建议;b)创新以改进产品的功能和性能;c)评估开发商品的目标和程度;d)开发业务技能、经验积累和专利申请;E)技术标准化;F) 问题预测与预防。等待。
作为科长,要对分管部门的进度进行管理,对未完成的项目进行补救和处理,对重点项目每天确认检查一次,一般项目每周确认检查一次,向部长汇报/请示,发现重大问题立即上报。其次,要确定每个研发项目并下达指令。必要时,召集相关负责人和有关部门召开会议讨论等
作为组长,每天对本团队承担的研发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确认,调查未完成项目的原因,制定对策。其次,向各业务主管确认项目进展情况,做出相应指示,确认操作日志,并根据内容决定是否与主管单独沟通。
作为承担具体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应按日常计划开展研发工作,并通过运行日志等工作记录向上级汇报。如发现故障或异常,应及时报告并等待指示。
这样,从部长到一线研发人员,对每个人的管理内容、频率、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形成有组织的日常管理。
明确各部门的管理和各级日常管理的推进方式,只是形成有效合作机制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完善贯穿公司全过程的职能管理机制,如表面上的质量管理机制体系、成本管理机制体系、营销管理机制体系、研发管理机制体系等,虽然这些应该属于部门管理的范畴,但实际上需要全过程各环节的配合。因此,需要建立以主管部门为主导,其他部门配合的强有力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