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八女投江纪念地怎么样,好玩吗?八女投江纪念地相关介绍
2019-04-16 07:07  浏览:151
关于八女投江纪念地怎么样,好玩吗?八女投江纪念地相关介绍内容

目录

1、八女投江的历史是在哪里发生的
2、八女投江的故事
3、“八女投江”投的是什么江;有多深;活下来的是那一位?
4、八女投江纪念碑在哪座城市
5、八女投江的地点在哪?
6、八女投江的纪念地在哪?..
7、小学生作文《走进八女投江纪念馆》
8、读了《八女投江》这个感人的故事,你一定有太多的感动,有太多的话想说。请你以此为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9、'八女投江博物馆

 

1、八女投江的历史是在哪里发生的


八女投江的历史发生在牡丹江岸,八女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扩展资料: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7月11日出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

胡秀芝,1918年12月30日出生,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班长。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战斗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20岁。

杨贵珍,1920年12月22日出生,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历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管理员,被服员、班长、副小队长等职。

郭桂琴,约1920年或1921年12月19日出生,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

黄桂清,1918年9月3日出生,黑龙江林口刁翎镇南园子人,妇女团战士。年仅20岁。

王惠民,1925年4月1日出生,黑龙江人,父亲王皮袄,1938年,她与安顺福、李凤善等人一起投江殉国牺牲时,年仅13岁。是八女投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安顺福,1915年11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中共党员,朝鲜族。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屯子里成立了党支部和抗日救国先锋队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

李凤善,1918年10月31日出生,“八女投江”烈士。朝鲜族,牺牲时年仅20岁左右,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女投江



2、 八女投江的故事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3、“八女投江”投的是什么江;有多深;活下来的是那一位?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4、八女投江纪念碑在哪座城市


八女投江烈士群雕
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区中心太平路南端江滨公园,临牡丹江畔。为纪念八位民族抗日巾帼英雄,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筹建,1988年8月1日落成。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参加了奠基及落成典礼。群雕坐南朝北,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高8.8米,长18米,宽6.9米,由花岗岩石雕塑而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八女投江的地点在哪?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流域,是牡丹江市下辖的一个县。)

八女投江介绍: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的8名女战士,面对日军的进攻,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投入乌斯浑河牺牲,史称八女投江。1938年,吉东省委为了抵抗日伪军的“大讨伐”,命令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的第4军和第5军一部向五常、舒兰一带进行进军,开辟游击区。

10月,由于汉奸告密,第5军第1师师长关书范带领的100多名战士在林口县乌斯浑河西岸柞木岗山下老道沟,遭到日军和伪军的袭击。妇女团的8名战士在战斗中牵制日伪军,掩护了部队撤退,但在部队撤退后陷入绝境。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为了免于被日伪军俘虏,投入乌斯浑河,为国捐躯。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

于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扩展资料

后世纪念:建国后,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龙江省林口县乌斯浑河岸边,建立了“八女投江”纪念碑。正面是抗联老战士陈雷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碑文铭刻着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的英名和她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高80米、横截面为三角型的纪念碑和象征着彩虹,跨度为75米、矢高25米的拱脊,雕有展现女英雄们战斗风姿的大型群雕。 八女投江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1957年,年仅34岁的我国著名画家、“关东画派”奠基人王盛烈创作了那幅被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该做现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八女投江》是根据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被敌人活捉,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

对于王盛烈来说,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对他影响太大了,他有着作为亡国奴的经历,他也亲眼目睹了“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所以他内心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了创作最大的动力。

即便是后来提出建立九·一八纪念馆议案时,作为发起人之一的他依然不顾身体的不适,重新创作了一幅《八女投江》,尺寸比当年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那幅还大,老人当时惟一的想法就是不能够让世人忘了那段历史。

这幅作品就挂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成为这段历史一个记忆的缩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女投江


 

6、八女投江的纪念地在哪?..


1938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东北抗联五师100多人在乌斯浑河西岸柞木岗山下露营。队伍点起的篝火被日伪特务发现告密,当地日本守备队千余人连夜摸到。待到拂晓我军准备渡河时,日寇突然发起攻击。先行来到岸边的冷云等八位女同志迅速投入战斗,把敌人引过来,让大部队突围。八女都是经过严酷战争考验的硬骨头,击退了敌人的多次攻击,但终因势单力薄,不敌,最后投入了激流滚滚的乌斯浑河。   

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诗。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于1984年决定在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大型群雕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华、司徒兆光设计,四川美术学院采用花岗岩石材料雕凿制作,于1988年8月1日正是落成,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亲笔提携了"八女投江"四个大字。   

建成后的八女投江英烈群雕高8.8米,长18米,宽6.9米,同时配有160平方米的展览馆,形成了8800平方米庄严肃穆的纪念广场。群雕中的八位女英雄,有的背负着受伤的战友,有的举枪向敌人射击,她们相互搀扶,相互勉励,视死如归,真实地再现了英烈们为抗击日寇侵略英勇战斗的情景。
 

7、小学生作文《走进八女投江纪念馆》


读了《八女投江》这个故事,我被八位女战士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故事讲述的是1938年5月,松花江下游进入了春天,但是这里却丝毫没有春天的气息。日军为了围剿东北抗日联军,派出大队人马四处开枪放炮,搅得村村鸡犬不宁,老百姓东躲西藏。敌众我寡,抗日联军只得西征,很多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也有不少女战士。最后只剩下了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董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第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八名女同志。

她们以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紧紧跟随大队转战南北。10月的一天,抗联第五军和第四军转战到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岸时,八名女战士与大队部失去了联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时,她们准备渡河寻找师部的时候,谁知就在此时,师部却遭到了日军的袭击,八名女战士望着对岸,心急如焚。为了救师部,冷云决定将敌人吸引到她们的身上,掩护师部突围。于是她们毅然向敌人猛烈地开火。敌人发现对岸有人攻击,立即将火力射向她们,师部乘机突围。

但八位女战士却被敌人死死缠住,无法脱身。最后,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没有了。摆在她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投降,一是战死。她们宁愿死也不做俘虏。八名女战士手挽着手,高唱着《国际歌》,慢慢地向河中间走去…… 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冷云只有23岁,最小的王惠民仅13岁,只比我大2岁,可她却是如此地坚强不屈!“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八位女战士清清白白的死了,没有一个人苟且偷生,没有一个人举手投降,她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大部队的安全撤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用鲜血换来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使敌人为这之胆战心惊。她们妖孽感行动证明给敌人看:中国人是不好欺侮的,宁死也不屈服的! 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我们要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要做新时代的小战士,好好学习,奋发努力,长大了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革命先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8、读了《八女投江》这个感人的故事,你一定有太多的感动,有太多的话想说。请你以此为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冷冰冰的江水在咆哮,深沉,无情。空中电闪雷鸣,八位年轻的女战士在这个恐怖的夜晚,被无情的河水吞噬……   无意在网上点开了一篇文章,顿时惊诧不已。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其中一个部队跟随了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让日寇发现大部队,她们不惜牺牲自己,最终投江自尽。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勇气啊!要知道,她们八位展示中,最大的冷云都才二十三岁,而最小的王惠民只有十三岁。十三岁,是青春与童年的转折点,是花一般的年龄,是和我们同样快乐的年龄。可是,只有十三岁的她只能默默忍受日寇造成的伤害。家园被毁,亲人离散,年纪轻轻就得被迫加入战斗,结束幼小的生命。为了祖国,她们无怨无悔地拿生命换了大部队的安全。我仿佛看到她们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听见她们在江边高唱国际歌,感到弹片的飞舞,血液的流动。雨无休无止地在下,滋润了土地;空中劈过一道闪电,照亮了大地;响过了一声闷雷,如同打鼓敲响。河水渐渐没过了她们的身体,波涛滚滚,世界一片漆黑。啪嗒,窗外落下了点点雨滴,我扭过头去看。恍惚间,眼前忽的浮现了一幅血淋淋的画面,漫山遍野的尸体,血流成了河,惨不忍睹,再一次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的发起人又多了一份怨恨。也不禁感慨:我们的美好  生活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9、'八女投江博物馆


内容来自互联网,供参考。

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西北柞木岗山东侧。纪念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保护范围600000 平方米。现有展览文物300件。

1938年,在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乌斯浑河畔,冷云等8位东北抗联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与日寇浴血奋战。弹药耗尽后,她们手挽着手走进了冰冷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此即“八女投江”英雄壮举。为纪念“八女烈士”,林口县于1982年修建了“八女投江”纪念碑,1995年又重新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馆,纪念馆为“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