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安溪瓷窑址怎么样,好玩吗?安溪瓷窑址相关介绍
2019-04-16 07:06  浏览:206
关于安溪瓷窑址怎么样,好玩吗?安溪瓷窑址相关介绍内容

目录

1、福建省 多少个有历史文化瓷器窑(福建古瓷)
2、关于福建安溪清水岩的一些问题
3、泉州窑的泉州民窑
4、中国瓷器的历史
5、安溪县福文殿在哪里
6、瓷器的发展历史
7、漳州龙文区去已毁的石碑坊
8、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口有哪些
9、安溪县龙门镇详介?

 

1、福建省 多少个有历史文化瓷器窑(福建古瓷)


建窑:在今福建建阳县,故名.晚唐、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和青瓷。建窑以宋代盛产的黑釉瓷器最为闻名,所制供饮茶用的"兔毫盏"最受人欢迎,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以后黑釉器停烧。

其黑釉茶盏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黄色或褐黄色的细毛状花纹,俗称“兔毫盏”。

(3)产品多为碗盏类,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

(4)底足为浅圈足,可见旋坯纹。

(5)有的器物底足内有“进?”、“供御”等字,是朝廷贡品。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

(2) 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 猪油白”、“象牙白”。

(3)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

(4) 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

(5) 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

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县,故名。创烧与唐代,宋元时期鼎盛,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称为"珠光青瓷"。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体较厚重,胎色有灰黄、灰白、粉黄多种。 (2)釉色青黄或灰黄,尤其宋代,釉色偏黄。 (3)产品以盘、碗为主,还有瓶、罐、炉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为主,无纹饰。宋代青瓷在盘、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器外刻复线装饰,碗心多有凹入的圆窝,有的在圆窝内划花卉一朵。炉分两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莲瓣纹,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炉身刻划莲瓣纹。瓶口多下折,瓶身划复线纹。元代青瓷盘心印阴纹双鱼。 (4)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壁多刻划由细线 条复线交叉的斜十字形纹。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青白瓷产品以碗、盘、洗为主。碗外壁多刻莲瓣纹。盘类以折沿大盘居多,盘心留有叠烧粘结的条形支具痕。洗类器皿胎薄釉润,采用覆烧法,口边无釉,与景德镇同类器物相比,口缘较厚;器内心印有花卉纹饰。

(2)青瓷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很小,与其它地区不同。

(3)黑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长流曲柄壶。另有黑釉、绿釉军持,主要外销菲律宾等国。

(4)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造型,器内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其它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该窑所烧制的彩绘盆。

安溪窑:在今福建安溪县,故名。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明清烧青花和红绿彩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青白瓷产品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状的,也有外印重叠菊瓣纹,内刻缠枝花卉的。盒子有大小各种式样,盒外多模印纹样,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同类产品粗。军持胎较厚,腹部比较饱满,有的在器身堆贴乌龟并施酱褐彩,是其特色。

(2)明代青花产品,有在盘心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句的;青花盘的圈足多有粘砂。明末清初有红绿彩绘花卉纹碗产品。

南安窑:在福建南安县,因名。为宋代窑场,有窑址近五十处。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盘、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划纹饰。胎质细洁,致密。

崇安窑: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 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 青白瓷者发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 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 两窑一定影响。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涨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 筐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 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2、 关于福建安溪清水岩的一些问题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的蓬莱镇内,门票是:1蓬莱本地人是不用买票,2外地人每15元/一人,3持蓬莱内学校的校卡也不用钱的。清水岩也是唯一的一座“帝”字的建筑。
 

3、泉州窑的泉州民窑


泉州民窑青花包括德化、安溪、永春等窑口生产的青花瓷,尤以德化窑最具特色。从田野考古资料分析,泉州民窑青花瓷始烧于明代,其生产技术的传播有一个自安溪向永春、德化传播的走势,并凭借泉州及周边港口的自然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远销世界各地。其中德化采用独有的传统工艺和陶瓷原料烧造的独具特色的德化民窑青花瓷享誉世界。
泉州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已有大量印纹陶出现,晋江溪口山也曾发现南朝窑址。唐代.随着海外贸易航线的开通,泉州陶瓷业骤然兴起。宋元时期,由于泉州港的兴盛,海上丝绸(瓷)之路开始形成,中外文化互动日益频繁,泉州陶瓷业一片繁荣,泉州窑青瓷、青白瓷、酱釉瓷、黑釉瓷大量外销,并承接海外的订货,专门生产外销瓷器。
明清时期,随着青花釉下彩绘技术的传入,泉州民窑青花异军突起,产品品质优良,成为海上丝绸(瓷)之路的畅销商品,大量销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
1.安溪青花瓷
安溪居泉州西北部,距泉州58公里,在晋江西溪上游,顺溪水而下可直抵泉州港;西南通九龙江支流,汇入漳州港,水、陆交通便捷,是古代闽南陶瓷贸易商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安溪古陶瓷生产窑址达160多处,其中五代、宋、元时期窑址36处,明清时期126处,瓷种有青瓷、青白瓷、哥釉瓷、青花瓷等,产品种类繁多。
明代早期是安溪青花瓷的创烧时期,安溪魁斗镇的草北窑和尾溪深埯仔窑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两窑由宋元时期的青瓷发展到明代早期的釉下彩绘青花,在窑址采集的标本中发现,装饰有釉下彩青花排点纹、卷草纹、单字纹(一、十、米、福、禄、寿、元、玉等字)、火焰纹等器物保留有宋元风格,即器物敞口、浅腹、矮圈足、足底露胎、足心乳凸,最显著的特征是圈足刀法向内倾斜呈“倒梯形”。到明代中晚期,安溪青花瓷已进入兴盛阶段,青花纹饰除新出现的蕉叶纹、荷叶纹、菊瓣纹及单字款外,又增加了各式各样的山水人物、花鸟、符咒及诗词文字等,而器形也有了新变化。嘉靖五年(1526年)纪年墓考古发掘出土的瓷器中就有安溪青花瓷。
明清时期安溪生产青花的窑址主要分布城厢、魁斗、蓬莱、尚卿、金谷、长坑、蓝田、龙门、大坪、龙涓等11个乡镇的40个行政村。明代窑址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地区,以魁斗村的草北窑、尾溪村的深埯仔窑和翰苑村的上山窑为代表。明代中期主要分布在与漳州华安县交界的龙涓地区,以珠塔村的内窑和庄灶村的庄灶窑为代表。明代晚期主要分布在边远的长坑地区,以月眉村的月眉窑为代表。清代是安溪青花瓷的全盛时期,发现的窑址追及全县,早期主要以翰苑村的双溪窑、灶坪村的下尾水窑、银坑村的葫芦仑窑、科洋村的琵琶仑窑、科名村的宫仔尾窑等为代表,中期以科洋村的琵琶仑窑、科名村的宫仔尾窑、翰苑村的双溪窑、云集村的云集窑、扶地村的扶地窑为代表,晚期以翰苑村的双溪窑、银坑村的葫芦仑窑为代表。
安溪青花瓷主要器型有碗、盘、杯、碟、瓶、炉、灯盏、壶、罐、匙等,胎白或灰白或灰色,釉色白中微泛青或青白。青花装饰丰富,装饰图案主要有松、竹、梅、牵牛花、菊花、草叶、卷草、狮、鹿、缠枝牡丹、双喜缠枝花、蝙蝠、石榴、“福”“禄”“寿”,以及单句和整段诗词等。青花堂号、商号款有“协盛”“阮玉”“尚玉”“泉玉”“瑞玉”“合源”等。
安溪青花瓷自明初开始资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器型从单一发展到多样,釉下彩绘青花装饰从单一的图形、文字发展到图案丰富多彩的山水人物等,装饰工艺也从手绘发展到提高生产效率的印青花。
2.永春青花瓷
永春在泉州的东北面,北与瓷都德化交界,南与南安相接,西与安溪比邻,东与仙游交接。水陆交通便捷,南下入晋江直达泉州。良好的自然资源为永春瓷业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永春青花瓷始烧于明代早期,是在唐、宋、元青瓷、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窑场大多分布在与德化交界的介福、苏坑、湖洋等乡镇,其产品器形、装饰等方面对德化青花瓷的烧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湖洋碗芸窑和碗窑坑是明代永春青花瓷生产的代表性窑址。湖洋碗芸窑是在元代青釉瓷的基础上改烧青花瓷的,从该窑采集的青花瓷标本看,保留有明显的元代制作工艺特征。碗芸窑烧制青花瓷比碗窑坑要早。
碗芸窑青花瓷的器型以碗为主,碗敞口、浅腹、圈足、胎灰,质地坚硬。釉青白,时有泛绿。足底有乳突,不施釉。外壁釉下绘青花,纹饰有点状纹、卷枝草叶纹、缠枝纹、折枝花果。内底釉下双圈,在圈内草书“福”“禄”“寿”“花”“三”“大”“叁”“天”“玉”“杉”“井”“仁”“东”等字或绘一些小草纹状的图案。碗窑坑窑青花器亦以碗为主,兼有杯、碟、罐等。碗:敞口、浅腹、圈足,胎灰白质坚;施白釉,圈足内外露胎,足底有乳突,釉下青花纹饰有卷草纹、点状纹、叶纹等。
清代永春青花瓷主要分布在介福、苏坑、东平、湖洋4个乡镇。窑址有介福的陈兰窑、黑坝窑、外窑、长垅窑、风流岭岭头窑、过路溪窑、白格窑、南社岭脚窑,苏坑的瓷窑埯窑、窑后山窑、圣人格窑,东平的石蔗山窑,湖洋的碗窑仑窑等。青花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碟、盆、匙、瓶、罐、炉等,尤以碗、盘最多。胎呈白或灰白,质坚,施白釉,釉面莹亮。青花色泽浓重,淡雅有致。纹饰主要有卷草纹、云龙纹、折枝花果纹、牵牛花纹、飞凤纹、牡丹纹、圈点纹、缠枝花纹、缠枝蝴蝶纹、缠枝“喜”字纹、“寿”字纹、佛手纹、诗句、山水人物等,以及随意性极强的小草、小动物、小花、小水滴、小火焰等各种细小的装饰纹饰。青花款识主要有元月记、成、吉、永、宝珍、双、开源、合珍、成化年制等堂号、商号及吉祥底款。
3.德化青花资
德化在泉州的北部,距泉州120多公里。东与莆田市的仙游、福州市的永泰县毗邻,北与三明市的尤溪县交界,西与三明市的大田县接壤,南与永春县相连。昔时水路往东经过大樟溪入闽江到福州,陆路向南翻山到永春后经水路运输两日可达泉州,交通便捷。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德化自唐代建窑烧制瓷器井始,历代陶瓷窑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宋元明清,德化陶瓷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瓷坛赢得盛誉。
德化青花瓷始烧于明代中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陈素轩墓出土的墓志铭已采用釉下青花色料撰写铭文。
德化青花瓷的烧造可分为初创期、兴盛期、全盛期和衰退期。初创期自明代中期至清初顺治时期,这一时期处于试烧阶段,主要窑场分布在靠近永春的浔中、三班镇和与尤溪县交界的葛坑镇,窑址以浔中的东头窑、龙浔的屈斗宫窑、葛坑的下仓尾窑、石坊窑、双溪口窑和苏田窑为代表。兴盛期为清早期,自康熙至乾隆时期。这一时期朝廷实行海禁,居民内迁,人才、资金内流,促进了德化陶瓷业的发展。查阅民间族谱发现,城关及周边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瓷业,农忙务农,农闲务瓷,亦农亦瓷。全盛期为清代中晚期,自嘉庆至道光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占主导地位,窑场遍及全县的大部分乡村,产量大,品质优,装饰图案题材丰富。衰退期为清末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青花发色明显淡化,构图层次感差,器物造型粗笨,开始出现印青花及其他色釉瓷种。窑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代表性窑址有浔中的前欧窑、茶林埯窑、东头窑、岭兜窑,三班的上寮窑等。


 

4、中国瓷器的历史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5、安溪县福文殿在哪里


第72个!!!!
序号 文物单位名称类 别 文物年代所在地址 备 注
1 林氏义庄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杨厝村 国 家 级(涉台文物)
2 天一总局 古建筑 民国 角美镇流传村国 家 级(涉台文物)
3 江东桥 古桥梁 宋 角美镇江东 国 家 级
4 白礁慈济宫 古建筑 宋 角美镇白礁村 国 家 级(涉台文物)
5 白礁王氏家庙 古建筑 明、清 角美镇白礁村 省 保(第七批)(涉台文物)
6 龙池岩摩崖石刻碑记 石刻 南宋 角美镇白礁村 市 保
7 林魁水利功德碑等文物古迹 石碑等文物古迹 明 角美镇埔尾村 市 保
8 黄都护墓 古墓葬 唐 角美镇石美村西门社 市 保
9 节孝坊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白礁村 市 保
10 妈祖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埔尾村 省 保(第八批)(涉台文物)
11 唐丁儒墓 古墓葬 唐 角美镇丁厝村 市 保
12 壶屿石桥 古建筑 元 角美镇桥头村 市 保
13 西昆慈济宫 古建筑 明 角美镇石美村西门社 市 保
14 清宝殿 古建筑 明 角美镇流传村 市 保
15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古建筑 明 角美镇东美村南园社 市 保
16 志洁行芳旌节坊 古建筑 清末 角美镇桥头村辽东社 市 保
17 石雕观音造像 石雕造像 元 角美镇埭头村南霞亭内市 保
18 岱洲慈济宫 古建筑 宋 角美镇石厝村 市 保(涉台文物)
19 蔡氏祠堂 古建筑 清前 角美镇洪岱村 市 保
20 万寿宫 古建筑 明 角美镇田里村 市 保
21 大隐宫 古建筑 明 角美镇田里村 市 保
22 流传三元庙 古建筑 明 角美镇流传村 市 保
23 玉江三元庙 古建筑 明 角美镇玉江村 市 保
24 龙鹫堂五恩宫 古建筑 明 角美镇锦宅村 市 保(涉台文物)
25 许氏家庙、祠堂 古建筑 明 清 角美镇鸿渐村 市 保
26 白礁关帝庙 古建筑 明 角美镇白礁村白礁社 市 保
27 郑和庙 名胜古迹 清 角美镇鸿渐村 市 保
28 慈寿宫 名胜古迹 明旧址修建 角美镇南门村南门社 市 保
29 黄氏家庙 名胜古迹 清 角美镇南门村南门社 市 保
30 白礁潘氏祖祠、古民居 古建筑 明、清 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 省 保(第八批)
31 曾氏番仔楼 古建筑 清、民国 角美镇东美村墩上社 省 保(第八批)
32 瀛州宫 古建筑 明、清 角美镇东美村南园社 市 保
33 白礁王氏祖墓、福德词 古墓葬 明 角美镇白礁村文圃山 市 保
34 坂美一号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坂美村坂美社 三普文物点
35 坂美谢氏家庙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坂美村坂美社 三普文物点
36 坂美二号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坂美村坂美社 三普文物点
37 坂美三号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坂美村坂美社 三普文物点
38 坂美谢氏古民居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坂美村坂美102号 三普文物点
39 沙洲人民公社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61年 角美镇沙洲村大社 三普文物点
40 鳌头宫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课堂村鳌头社 三普文物点
41 城内陈氏古民居 古建筑 1921年 角美镇课堂村城内社26号 三普文物点
42 兴隆殿 古建筑 清 角美镇东美村 三普文物点
43 洋洲庵古建筑不详 角美镇课堂村城内社 三普文物点
44 肖井王氏古民居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东美村肖井社 三普文物点
45 安山宫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吴宅村庙前 三普文物点
46 郭朱叟大厝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吴宅村庙前158号 三普文物点
47 吴宅新渡槽 古建筑 1972年 角美镇吴宅村 三普文物点
48 东美老街区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东美村后面街 三普文物点
49 埭山李氏古民居群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吴宅村埭山 三普文物点
50 东星生产队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73年 角美镇东美村东星 三普文物点
51 南园宫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东美村南园 三普文物点
52 桃洲头王氏古民居群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东美村桃洲 三普文物点
53 尚庵宫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东美村东兴街 三普文物点
54 广福宫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东美村墩上 三普文物点
55 高真殿 古建筑 清 角美镇东美村东兴社 三普文物点
56 玉江陈氏古民居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玉江村庐江53-54号 三普文物点
57 魏氏古民居群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玉江村文江社 三普文物点
58 福安宫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恒苍村岭兜 三普文物点
59 恒苍天后宫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恒苍村 三普文物点
60 玉江灌溉水渠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不详 角美镇玉江村 三普文物点
61 廖氏节孝坊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玉江村港内 三普文物点
62 忠惠庙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玉江村洲头社 三普文物点
63 田美节孝坊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玉江村田美 三普文物点
64 玉洲古城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玉江村大桥头 三普文物点
65 玉江人民公社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 角美镇玉江村溪乾4号 三普文物点
66 凤梧楼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角美镇玉江村洲头 三普文物点
67 田美陈氏祖祠古建筑清 角美镇玉江村田美社39号 三普文物点
68 泗洲堂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玉江村田美 三普文物点
69 田美陈氏宗祠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玉江村田美40号 三普文物点
70 丁厝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杨厝村丁厝社 三普文物点
71 永寿宫古建筑清 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 三普文物点
72 福文殿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杨厝村丁厝社三普文物点
73 过井林氏家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 三普文物点
74 莆山林氏家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埔尾村莆山社 三普文物点
75 流传番仔楼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不详 角美镇流传村 三普文物点
76 过井观音亭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 三普文物点
77 流传郭氏古民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流传村277号 三普文物点
78 庆丰岩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流传村岩后角 三普文物点
79 杨厝古民居群 古建筑 清代、民国 角美镇杨厝村 三普文物点
80 蔡店古民居群 古建筑 清 角美镇蔡店村蔡店社 三普文物点
81 沧里番仔楼 古建筑 清 角美镇蔡店村沧里79号 三普文物点
82 庄氏宗祠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蔡店村沧里社94号 三普文物点
83 沧里蔡氏宗祠 古建筑 清 角美镇蔡店村沧里社 三普文物点
84 石美二号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石美村西门 三普文物点
85 石美一号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石美村西门 三普文物点
86 龟山殿 古建筑 民国 角美镇东山村 三普文物点
87 东山林氏宗祠 古建筑 清 角美镇东山村东山社上路角 三普文物点
88 鸿渐许氏古民居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鸿渐村 三普文物点
89 田洋大厝 古建筑 清 角美镇东山村 省 保(第八批)
90 东山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东山村东山社路角 三普文物点
91 许坂番仔楼 古建筑 民国 角美镇东山村许坂社62号 省 保(第八批)
92 东山林氏古民居群 古建筑 清 角美镇东山村东山社123号 三普文物点
93 东山林氏古民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东山村东山 三普文物点
94 登仙殿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社头村社头 三普文物点
95 洪岱施氏古民居群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洪岱村洪岱4-5号 三普文物点
96 洪岱一号古井古建筑不详 角美镇洪岱村228号 三普文物点
97 洪岱二号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洪岱村洪岱社 三普文物点
98 洪岱三号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洪岱村 三普文物点
99 延庆楼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田里村龙屿社740号 三普文物点
100 隆庆堂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田里村 三普文物点
101 石厝大队米电厂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79年 角美镇石厝村石厝 三普文物点
102 集灵宫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厝村霞岸社 三普文物点
103 余氏宗祠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厝村霞岸社 三普文物点
104 石厝威惠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厝村石厝社 三普文物点
105 下边李氏宗祠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厝村下边社 三普文物点
106 曾尾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社头村曾尾社37号 三普文物点
107 谢悃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社头村曾尾社 三普文物点
108 辽东郭氏古民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桥头村辽东社122、123号 三普文物点
109 锦宅黄氏古民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锦宅村锦宅342号 三普文物点
110 清宝殿 古建筑 宋 角美镇锦宅村新街社 三普文物点
111 山美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美村北门 三普文物点
112 北门吴氏古民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美村北门 三普文物点
113 北门陈氏一号古民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美村北门 三普文物点
114 厚山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美村北门 三普文物点
115 埭头黄氏古民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埭头村埭头40-42号 三普文物点
116 阮氏宗祠 古建筑 明、清 角美镇埭头村埭头社 三普文物点
117 顶围大夫家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桥头村顶围社 三普文物点
118 下围陈氏宗祠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桥头村下围社 三普文物点
119 辽东节孝坊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桥头村辽东社 三普文物点
120 壶屿石牌坊 古建筑 明 角美镇西边村壶屿社 三普文物点
121 西边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西边村西边社 三普文物点
122 高阳楼 古建筑 民国 角美镇鸿渐村53号 省 保(第八批)
123 充龙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金山村充龙社 三普文物点
124 充龙叶氏家庙古建筑清 角美镇金山村充龙社 三普文物点
125 充龙番仔楼 古建筑 清 角美镇金山村充龙社238号 三普文物点
126 叶氏小宗 古建筑 清 角美镇金山村充龙社 三普文物点
127 天赐东宫古建筑清 角美镇白礁村 三普文物点
128 白礁慈虚宫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白礁村 三普文物点
129 龙江古井 古建筑 不详 角美镇龙江村 三普文物点
130 龙兴宫古建筑 清 角美镇龙江村 三普文物点
131 埭头黄氏古民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埭头村12-13号 三普文物点
132 大坑水库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60年 角美镇福井村新村社 三普文物点
133 陈氏家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沙坂村金沙港社 三普文物点
134 杨氏古民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铺透村铺透社134号 三普文物点
135 龙江山遗址 古遗址 青铜时代 角美镇龙江村北200米 三普文物点
136 张村山遗址 古遗址 青铜时代 角美镇铺透村西北2公里 三普文物点
137 金山瓷窑址 古遗址 宋 角美镇金山村鸡母石山顶 三普文物点
138 丁厝遗址 古遗址 青铜时代 角美镇杨厝村西500米 三普文物点
139 流传郭氏宗祠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流传村 三普文物点
140 石美锦美堂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美村东门 三普文物点
141 糖王郭氏古厝 古建筑 清 角美镇隶头村12-13号 三普文物点
142 郭联国宅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流传村流传社202号 三普文物点
143 东美黄氏大宗 古建筑 清 角美镇石尾村东美 三普文物点
144 寮西郭氏家庙 古建筑 明 角美镇西边村寮西 三普文物点
145 寮东郭氏家庙 古建筑 清 角美镇桥头村寮东 三普文物点
146 东美黑烟厝古建筑清 角美镇东美村墩上社 三普文物点
 

6、瓷器的发展历史


瓷器的发展历史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http://3647.yunshow.com/GroupForum/3647/00475457.shtml


 

7、漳州龙文区去已毁的石碑坊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共248处)1 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 1927年 上杭县城关
2 厦门市总工会旧址 1927年 厦门市土堆巷
3 平和暴动遗址 1928年 平和县长乐乡乐南村
4 白土暴动遗址 1928年 龙岩市后田
5 永定暴动遗址 1928年 永定县金砂
6 上梅暴动遗址 1928年 武夷山市上梅
7 中共闽西第—次代表大会会址 1929年 上杭县蚊洋
8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反第四次“围剿”会议会址 1933年 长汀县朝斗岩
9 赤石暴动旧址 1942年 武夷山市赤石
10 龙江桥 宋 福清市海口
11 宁海桥 元 莆田市桥兜
12 六胜塔 元 晋江市石湖
13 万寿塔 宋 石狮市宝盖山
14 吉祥寺塔 宋 古田县城关
15 三峰寺塔 宋 长乐市城关
16 婆罗门教塔 宋 厦门市同安区梵天寺
17 瑞云塔 明 福清市城关
18 黄道周讲学处 明 漳浦县城郊
19 仙字潭摩崖石刻 汉以前 华安县汰内
20 乌石山摩崖石刻 唐—清 福州市乌石山
21 闽王庙附属碑刻 唐—明 福州市庆城路
22 南剑州重建州学碑记 宋 南平市延平区
23 天妃灵应之记碑 明 长乐市城关
24 陀罗尼经幢 宋 南安市丰州
25 石笋 宋以前 泉州市浮桥
26 庄边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闽侯县榕岸
27 汀溪窑址 宋 厦门市同安区汀溪
28 大口窑村窑址 宋 浦城县观前
29 遇林亭窑址 宋 武夷山市星村
30 磁灶窑址 宋、元 晋江市磁灶
31 陈元光墓 唐 漳州市浦南
32 闽王王审知墓 五代 福州市晋安区战坂
33 蔡襄墓 宋 仙游县枫亭
34 宋慈基 宋 建阳市崇雒
35 李纲基 宋 闽侯县荆溪
36 张经墓 明 福州市郊洪山
37 陈化成墓 清 厦门市梧村
38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和政治部旧址 1929年 龙岩市新罗区
39 临江楼 1929年 上杭县城关
40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前委机关旧址—望云草室 1929年 连城县新泉
41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1930年 厦门市内
42 第二次反“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1931年 建宁县溪口
43 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芝山红楼 1932年 漳州市芗城区
44 中国工农红军第—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白楼 1933年 建宁县城关
45 才溪乡调查会址和光荣亭 1933年 上杭县才溪
46 中共闽东苏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4年 福安市柏柱洋
47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1951年 长汀县罗汉岭
48 林祥谦陵园 1963年 闽候县尚干
49 枯木庵树腹题刻 唐 闽侯县雪峰
50 崇福寺 宋—清 泉州市梅峰
51 清水岩 宋—清 安溪县蓬莱山
52 水寨大山 明 东山县铜陵
53 宝严寺大殿 明 邵武市内
54 罗星塔 明 福州市马尾
55 三会寺 明 仙游县大济
56 “黄阁重纶”石坊 明 福清市城关
57 水操台遗址 明 厦门市鼓琅屿
58 龙头山寨遗址 明 厦门市鼓浪屿
59 华藏寺支提寺 清 宁德市霍童
60 安溪县文庙 清 安溪县城关
61 谯楼 清 莆田市内
62 东门石坊 清 仙游县城郊
63 林则徐祠堂 清 福州市澳门路
64 李贽故居 清 泉州市内
65 云洞岩摩崖刻石 五代至清 龙海市步文
66 西资寺石佛 宋 晋江市金井
67 南天寺石佛和摩崖刻石 宋 晋江市东石
68 徐—鸣攻剿红夷刻石 明 厦门市鸡山寺
69 赵纾攻剿红夷刻石 明 厦门市白鹿洞
70 朱—冯攻剿红夷刻石 明 厦门市虎溪岩
71 武夷山史迹—悬棺、虹桥板、摩崖刻石、刘子羽神道碑 宋—清 武夷山市武夷山
72 安溪瓷窑址 宋—清 安溪县
73 杨时墓 宋 将乐县水南
74 郑樵墓 宋 莆田市白沙
75 朱熹墓 宋 建阳市黄坑
76 陈修园墓 清 长乐市湄溪
77 严复墓 清 福州市阳歧
78 日本帝国主义厦门领事馆警察署地下监狱 1929年至抗日战争时期 厦门市鼓浪屿
79 中共闽北临时特委旧址 1927年 建瓯市城关序五里7号
80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 1927年 漳洲市芗城区振成巷16号
81 连南区革命委员全旧址—张氏家庙 1929年 连城县新泉乡新泉村
82 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旧址—新邱厝 1929年 龙岩市和平路
83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1933年 福州市鼓楼区安民巷53号
84 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5年 龙岩市西城虎岭山
85 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8年 武夷山市列宁公园
86 宁化革命烈士纪念碑 1977年 宁化县翠江镇北山
87 迥龙桥 唐—宋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88 幽岩寺塔 宋 古田县鹤塘乡幽岩村
89 塔口庵经幢 宋 漳州市大同路北塔庵前
90 东关桥 宋—明 永春县东平乡东关材
91 大京城堡 明 霞浦县长春乡大京村
92 灵济宫碑亭 明 闽侯县青口乡青圃村灵济宫
93 真武庙 明 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石头街
94 西陂天后宫 明 永定县高陂乡西陵村
95 报恩定光多宝塔 明 福州市鼓楼区于山白塔寺之南
96 陈埭丁氏宗祠 明 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
97 亭江炮台 清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南般村
98 长门炮台 清 连江县琯头镇电光山
99 李纲祠堂 清 邵武市城区仁爱巷
100 湖头贤良祠 清 安溪县湖头镇
101 屏南万安桥 清 屏南县长桥乡长桥村旧街头
102 德远堂 清 南靖县书洋乡塔下村
103 天地会创立遗址 清 云霄县东厦乡高溪村
104 建瓯文庙 清 建瓯市城关仑长路
105 临水官 清 古田县大桥镇中村
106 芦山堂 清 厦门市同安区城西北葫芦山下
107 湄洲妈祖祖庙 明—现代 莆田市湄洲岛
108 贤良港天后祖祠 近代 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港里村
109 杨阿苗民居 清 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
110 虎豹别墅 1946年 永定县下洋镇平川村
111 江继芸墓 清 平潭县北厝乡田美村
112 黄乃裳黄乃模墓 清、民国 闽清县坂东湖头村
113 辛亥革命福州前敌指挥部旧址—于山大士殿 1911年 福州市于山
114 林抒墓 1924年 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过溪村
115 林森藏骨塔 1926年 连江县琯头镇青芝山
116 十九路军策划“福建事变”会议旧址—于山补山精舍 1933年 福州市于山
117 东山县抗战烈士陵园 1941年 东山县铜陵镇
118 弘—法师舍利塔 1952年 泉州市清源山
119 栖云洞十八罗汉造像 宋、明 罗源县南郊莲花山圣水寺侧
120 名山室石刻 元 永泰县大洋街东北向八里
121 清流狐狸洞古人类化石地点 旧石器时代 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
122 壳丘头遗址 新石器时代 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东
123 马栏山遗址 青铜器时代 福鼎市店下乡巽城村下底湾西
124 怀安窑址 南朝—唐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淮安村
125 将口唐窑窑址 唐 建阳市将口乡将口材
126 南坑窑址 宋—明 南安市东田乡南坑村
127 义窑窑址 宋—清 闽清县东桥乡
128 陈政墓 唐—宋 云宵县将军山
129 俞大猷墓 明 晋江市磁灶镇苏按村
130 林兆恩墓 明 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苦溪村
131 陈第墓 明 连江县浦口镇官岭村戈沃山
312 谢肇淛墓 明 长乐市营前镇下洋村大象山麓
133 黄道周墓 清 漳浦县绥城北郊
134 施琅墓 清 惠安县黄塘乡虎窟村
135 黄慎墓 清 宁化县翠江镇北郊
136 伊秉绶墓 清 宁化县曹坊乡上曹村
137 福州开元寺铁佛 宋 福州鼓楼区经院港开元寺
138 龙山寺木雕千手观音 明 晋江市安海镇龙山寺正殿内
139 龙纪寺瓷雕五百罗汉 清 仙游县盖尾乡昌山村
140 林觉民故居 1887—1907年 福州市鼓楼区扬桥东路7号
141 邓拓故居 1912—1929年 福州市鼓楼区第—山4号
142 张高谦陵园 1991年 寿宁县武曲镇大韩村
143 汀州古城墙 唐—明 长汀县汀州镇
144 安固石亭 宋 惠安县涂寨镇岩峰顶东山村
145 无尘塔 宋 仙游县凤山乡凤顶村
146 五塔岩石塔 宋 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
147 报恩寺塔 宋 莆田市城厢区东岩山
148 普光塔 元 连江县东岱镇云居山
149 汀州文庙 明 长汀县汀州镇兆征路20号
150 正顺庙 明 三明市梅列区列西持l号
151 南溪书院 明、清 尤溪县城关水南
152 莆禧城墙 明 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莆禧村
153 南山宫 明、清 诏安县良山乡南山腰
154 南诏镇明代石牌坊群 明 诏安县南诏镇
155 传胪城堡城墙 明 霞浦县长春镇传胪村
156 麟山塔 明 漳平市双洋镇
157 东岳庙 明 建瓯市城东
158 沈葆桢故居 明 福州市鼓楼区宫巷11号
159 仙游文庙 清 仙游县城内街花园路69号
160 沙格灵慈宫 清 惠安县肖厝南埔沙格村
161 南靖武庙 清 南靖县山城镇新民路
162 柔远驿 清 福州市台江区馆后街40号
163 平海天后宫 清 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乡平海村
164 衙口施氏大宗祠 清 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
165 延平郡王祠 清 南安市石井镇
166 沙县城隍庙 清 沙县城东文庙路118号
167 云龙桥 清 连城县罗坊乡下罗村
168 游定夫祠 清 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风池村
169 永宁城隍庙 清 石狮市永宁镇永宁村.
170 李氏大宗祠 清 上杭县矜田乡官田村
171 福州文庙 清 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
172 古田会馆 民国 福州市台江区官前路吴厝埕5号
173 卫理公会莆田总堂 1918年 莆田市城厢区市府路仓边巷
174 泛船浦天主教堂 民国 福州市仓山区前街1号
175 南山寺弥陀佛石造像 唐、宋 漳州市中山桥南
176 北苑凿字岩石刻 北宋 建瓯市东峰镇焙前村
177 莲花峰石刻 宋—清 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
178 木棉亭碑刻 明 龙海市九湖镇木棉村
179 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清 石狮市树江镇前安村
180 王潮墓 唐 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
181 义存祖师墓 唐 闽侯县大湖乡雷峰寺内
182 南山遗址 青铜时代 明溪县雪镇上坊村
183 池湖遗址 青铜时代 光泽县崇仁乡池湖村
184 新店古城遗址 汉 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古城村
185 定海白礁水下沉船遗址 南宋 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
186 南胜窑遗址 明清 平和县南胜乡、五寨乡
187 郑侨墓 南宋 永泰县梧铜镇潼关村
188 黄干墓 南宋 福州晋江区岭头乡江南竹村
189 回族郭仲远墓 明 惠安县百崎乡下埭村
190 游朴墓 明 柘荣县双城镇南街村
191 霍童涵洞 隋唐 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
192 天宝陂 唐宋 福清市音西镇音西材
193 莆田镇海堤 唐—明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
194 福鼎分水关 五代 福鼎市贯岭镇分关村
195 龙华双塔 宋 仙游县龙华镇灯塔村
196 龙瑞寺大殿 宋、清 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池村
197 诗山塔 南宋 南安市诗山镇山二村
198 永兴岩寺 元 莆田市荔城区大洋乡院埔村
199 兴化府城隍庙 明 莆田市城厢区庙前路
200 六鳌城墙 明 漳浦县六鳌镇
201 平和文庙 明 平和县九峰镇平和二中内
202 报祖祠大殿 明 寿宁县南阳镇南阳村
203 贡川城墙—会清桥 明 永安市贡川镇
204 凤凰寺大殿 明 永泰县同安镇洋头村
205 含光塔 明 连江县江南乡文新村
206 莆田大宗伯第 明 莆田市城厢区长寿街
207 “中正和平”坊 明 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
208 万松关 明 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梧桥村
209 裕昌楼 明、清 南靖县书洋乡下坂村
210 邵武中书第 明、清 邵武市五四路道佳巷
211 培田民居 明、清 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212 上杭文庙 明清 上杭县临江镇解放路
213 衣锦坊水榭戏台 清 福州市鼓楼区衣锦坊
214 南阳陈氏祠堂 明清 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
215 云峰寺 明清 浦城县水北街镇曹村
216 杨源英节庙 清 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
217 半岭畲族观音亭寨 清 霞浦县水门畲族乡半岭村
218 聚奎堡 清 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
219 壁洲文昌阁 清 连城县莒溪乡壁洲村
220 环极楼 清 永定县湖坑镇南中村
221 罗汉寺大殿 清 松溪县河东乡大布村
222 蓝廷珍府第 清 漳浦县湖西乡顶坛村
223 南安中宪第 清 南安市石井镇廷平东路
224 东关寨 清 福清市—都镇东山村
225 下梅大夫第 清 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226 “孝友无双”牌坊 清 古田县鹤塘镇鹤塘村
227 锦江楼 清 漳浦县深土镇锦东村
228 厚丰郑氏大居 清 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
229 林氏义庄 清 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
230 千乘桥 清 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
231 衍香楼 清 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
232 余庆桥 清 武夷山市区南门街
233 高应松祠堂 清 长乐市古槐镇洋布村
234 怀远楼 1909年 南靖县梅林乡坎下村
235 漳州林氏宗祠 清 漳洲市芗城区振成巷
236 平和城隍庙 清 平和县九峰镇
237 五福庙 清 平潭县潭城镇五福店街
238 青山宫 清 惠安县山霞镇下坂村
239 浦口官 清 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
240 开化洞阿弥陀佛像 南宋 南安市柳城街道祥塘村
241 魁星岩西方三圣造像 五代 永春县石鼓镇桃场村
242 九仙山弥勒造像 宋元 德化县九仙山
243 显应宫泥塑像 明、清 长乐市漳港镇仙歧村
244 醉仙岩征倭摩崖石刻 明 厦门市开元区园林植物园内
245 古檗山庄石刻 1916—1918年 晋江市东石镇梁谷村
246 连江光复会旧址 清 连江县东湖镇东塘村
 

8、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口有哪些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
一、江西
景德镇窑: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五代时曾烧造青瓷与白瓷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处窑场宋代时也改烧青白瓷。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纹饰题材有花卉、飞凤、水波纹等。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窑的芒口覆烧法,碗、盘等圆器大都口沿无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丰白舍窑:目前查明的窑场烧造年间为宋代,烧瓷品种为青白瓷,器型以盘、碗为主,此外还有注壶、盏托、盒子、缸、钵、罐、瓶、枕等。装饰方法有刻、划、篦划、贴花,以刻花纹居多。刻剔月梅纹为一枝梅花与一弯新月遥遥相对,与吉州窑画、刻的月梅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窑址中还出现有一种青白釉酱口碗,其他窑口甚为少见。南丰窑青白瓷的色调与景德镇制品有所区别,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吉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永和镇。烧瓷品种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灯、壶、三联盒、点褐彩骑狗俑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图案有凤纹、花卉纹、柳斗纹、菊瓣纹等;装烧也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
赣州窑:窑址在七里镇,宋代时烧刻划花青白瓷,元时烧青白釉。发现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纹,颈部饰有一周凸起的乳钉纹。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与此相同的柳斗纹罐,属赣州窑产品。
二、安徽
繁昌窑:窑址位于柯家冲,烧制的青白瓷器型有执壶、盒、碗、盘、枕、瓶、罐等,瓷胎较薄,釉面光润,有开片。器物以光素无纹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装饰。另繁昌骆冲窑以及泾县窑头岭、窑峰等窑场也烧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窑: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位于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乡窑,是一处宋元时期窑址,以烧造青白瓷数量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钵、器盖、缸。有光素与划花间篦划纹两种装饰。
同安窑:同安窑是唐至元代闽南地区外销瓷产地。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窑址以烧造珠光青瓷为主,也烧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壶、碗、杯、缸、盘等,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盘、碗里心有划花间篦划或篦点纹,碗心修坯时多有一小圆窝。瓶、罐、缸外部多刻划一组细线条交叉组成的斜十字纹,印花有朵花、鱼纹,多见于盘内。
南安窑:唐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烧制青白釉器的东田窑距南安县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盘、碗居多,如里饰卷叶、莲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纹,外划莲瓣纹的青白釉碗、划草花纹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较厚,盒身较高。此外还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窑:唐至元代民间瓷窑。其中的大口村窑场以烧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盒、罐、钵及各式壶,釉色有湖蓝与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堆塑瓶数量较多,有的瓶身饰以褐色彩绘。
厦门窑:宋代闽南外销瓷产地,窑址在厦门东瑶一带,遗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划花碗、起线纹瓶等。
德化窑:宋至清代沿海地区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180余处古窑址,其中的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都是宋代烧造青白瓷的主要窑场。碗坪仑窑宋代烧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器有瓶、壶、罐、缸、盘、碗、军持、盒子等器型。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纹印花,题材丰富,各种动植物题材达一百多种。碗、盘、瓶等器物上划花间篦划纹技法的应用也较多。屈斗宫窑宋元时期则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盘、折腰盘、瓶、罐、壶、盒、军持等。装饰有印花与划花,印花在盘、盒、军持上比较多见,划花常应用在瓶、碗等器物上。
仙游窑:境内发现的宋代窑址同时烧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
永春窑: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时以蓬莱窑器质量最好,其中以碗为大宗产品,其中以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最具地域特色。青白釉盒子的数量仅次于碗,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一些盒上还饰有酱红色彩绘。
莆田窑: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其中灵川窑是专烧青白瓷的窑场,遗物有盘、碗、洗,碗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洗外印细线条莲瓣纹,其装饰、器底都与德化窑较为接近。距县东12公里的西天尾窑生产的青白釉器有划花篦划纹盘、碗。
安溪窑:宋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器型有各式盘、碗、瓶、壶、军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饰6条凸线,有的饰划花间篦划纹,有的外刻复线、内饰篦划纹,中心刻团菊纹,还有光素的、饰大小菊瓣纹的或唇口较宽的,形式多样。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器身饰酱彩。盒子有大小多种形式。多饰阳纹卷枝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的纹饰粗。
泉州窑:宋元时期晋江地区外销瓷重要产地。其东门外碗窑乡窑址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出土物有碗、盘、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盘托以及印花盒的素坯。
漳浦窑:宋元时期闽南沿海地区古瓷窑。其境内的竹树山窑、南山窑、罗宛井窑、南门坑窑、仙洞窑等宋元时期烧造青釉与青白釉瓷器。青白瓷有碗、盘、碟、壶等,装饰以划花间篦点纹为主,有的碗外饰莲瓣纹。
闽清窑:宋元时期闽东地区民间瓷窑。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其青白釉器的造型、纹饰与青釉相似,胎体较厚,有刻划花装饰,纹饰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纹。出土的唇口大碗、中碗标本较多。
连江窑:宋元时期闽东沿海地区外销瓷产地。其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几处窑址以烧青白瓷为主,有精粗两种产品,精品数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以及盘、碟等,多光素无纹,胎较厚重,制作较粗糙,碗、盘里心多无釉,有少量饰划花间篦划纹,质量较好。
建阳窑: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产地,但宋元时期也烧造少量的青釉和青白釉瓷器。
南平窑: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闽江上游南平境内的茶洋。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等。青白釉器物有壶、盘、碗、钵、多嘴壶、蟠龙盖瓶、执壶、小罐、高足杯、盏托等;装饰多为印花,花纹有阳纹与阴纹之分,印花盘、碗的折枝花纹还间有“蔡”“玉”“寿”“福”等字样。
光泽窑:宋代闽北民间瓷窑。其茅店、寨里等窑址烧造青白釉及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的数量较多,胎体洁白,造型多样,装饰有印花双凤、飞鹤、蝠鹿、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纹。釉色有的纯正,有的偏灰、偏黄。烧法有正烧与覆烧两种。
邵武窑:宋至清代闽北地区民间瓷窑,窑址在邵武四都青云山,是一处以烧制青白瓷和白瓷为主的瓷窑,同时兼烧黑釉瓷器。其窑上村后门山窑与巴掌山窑烧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盘、罐等器。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盘有折腰形,造型精美。
泰宁窑:宋元时期闽西北民间瓷窑,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器物有高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样。
建宁窑: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县城西南的兰溪。经实地调查,发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划花碗、杯、盘、壶、器盖、瓶、谷仓罐等器,有些质量很好,颜色类似景德镇湖田窑器。
崇安窑:宋至明代闽北民间瓷窑,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内已发现多处宋代窑址,其中烧制青白瓷的有两处,出土有盘、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窑产品质量最精。因崇安北部与江西交界,青白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镇和南丰窑的影响。
建瓯窑:宋代闽北瓷窑,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壶、盏托、罐、花口碟等;装饰技法有印花与划花,印花纹饰有莲花纹、鱼纹、婴戏纹等,划花纹饰有花卉纹及划花间篦划纹。青白瓷釉色有两种,一种为湖蓝色釉,与景德镇青白瓷造型、花纹、烧法都相似;另一种为灰白釉,质量较粗糙。
罗源窑:宋至清代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罗源八井村碗窑里。宋代时烧造青瓷、青白瓷、黑瓷。其中青白瓷有碗、盘、碟、钵及执壶等,装饰有篦划牡丹等花卉纹。
宁德窑:宋元时期闽东北民间瓷窑,窑址位于宁德飞莺镇及扶摇乡,烧瓷品种有黑釉和青白釉两大类。青白釉器质量较粗糙,釉色偏灰,胎体厚重,部分碗足较高,有的碗外划有细线纹或花瓣纹,少量碗心有细线划花装饰。器型除各式碗外,还有小杯,造型特征为足高且外撇。
宁化窑:闽西地区宋元瓷窑。已发现的泉上窑出土标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器物有印花绣球菊瓣纹盘、印花莲池游鸭纹碗、刻花篦划纹碗、印花洗等。
四、广东
潮州窑:宋代生产外销瓷的重点瓷窑之一,窑址在潮安。潮安宋时属潮州,故名。其中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堆积最为丰富,产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黄釉瓷器。青白釉为其主要产品,器物种类齐全,有碗、盘、碟、杯、执壶、瓶、炉、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细长流壶与浮雕莲瓣纹炉最为典型,凤头壶与鱼形壶也是该窑的特色产品。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划花、篦划和褐色点彩四种,划花间篦划纹经常用于壶、瓶、罐、碗等器物,划花线条纤细流利,篦划纹短而直的多,弯曲的少,褐彩装饰见于造像上。
西村窑:广东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广州西北,主要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温绿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产品釉的基调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带灰或淡黄色。器型有凤头壶、折沿盆、碗、杯、炉、瓶、罐、拍鼓、盘、盒、枕等。装饰有刻花、划花、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点彩及彩绘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体上刻、划花,再进行彩绘或点彩。彩绘盘、碗口径一般在25~35厘米之间,纹饰有折枝花,笔法简练;点彩也常见于大件碗、盘里部,刻划纹饰后再点几个或几组彩点。
惠州窑:北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惠州郊区东平窑头山,出土瓷器标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酱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为灰白色,其碗、杯、壶是该窑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兴宁窑:宋代瓷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镇崇新、廉丰、竹居庐等处,宋代烧制青白釉盘、碗、壶、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开窑: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的都苗村。烧制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风格与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相似,唯工艺较为粗造。
惠阳窑:宋至明代广东沿海地区瓷窑。位于窑头山的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标准的青白色,也有浅青、淡黄或浅灰等色。装饰有刻花、印花,纹饰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五、广西
藤县窑:晚唐至宋代瓷窑。宋代专烧青白瓷的窑场位于中和圩,器物有碗、盘、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胎体薄,质细腻,釉质莹润,釉色偏白。装饰采用划花、印花,多饰于碗内。
容县窑:宋代瓷窑。烧青白瓷的窑址位于县城以西,器型中以碗最多,此外还有杯、盏、盘、壶、钵等。装饰方法采用刻、划,刻花纹样有菊瓣纹、莲瓣纹,常见于碗、杯、炉等器物;划花多饰于碗、盘内。
北流窑: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此处青白瓷釉色偏白,外施釉至足底,圈足矮浅。素面器物有碗、盘、碟、杯、瓶、壶、罐,印花装饰多饰于碗内。纹饰有缠枝花、折枝花、凤纹、海水鱼纹、鱼穿莲花和婴戏纹。此外还有少量青白釉施褐彩小碗。
六、湖北
武昌窑:宋代瓷窑。目前发现的烧制青白瓷的窑场有位于梁子湖西岸的土地堂乡青山窑,这里烧造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瓷。青白釉器物以碗、盘为主,装饰有划花间篦划纹、莲瓣纹,花口碗及起线纹器物也有一定数量,质量好的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
鄂城窑:唐至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鄂城梁子湖一带,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青白瓷多为碗类,胎质细密洁白,釉色泛灰,有划花装饰。
七、湖南
衡东窑:宋至清代瓷窑,宋元时期制品有彩瓷与青白瓷两大类。青白瓷窑场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小初乡、油麻乡、大桥乡一带,产品有碗、杯、盘、瓶、罐、壶、高足杯、坛、盏等。胎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碗、盘、杯等多采用覆烧或砂粒垫烧,覆烧者口部无釉。装饰有印花花卉纹,也有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纹,下印莲瓣纹,时代为宋代。
耒阳窑:宋元时期瓷窑。其青白瓷受江西瓷窑影响,器型有碗、盘、杯、灯、高足杯、执壶瓶、炉等。碗、盘采用覆烧法,口部无釉。装饰采用印花、刻花工艺,纹饰题材有缠枝或折枝莲花、菊花,还有的在器外壁饰莲瓣、菊瓣纹,并常采用联珠纹、勾连云雷文作边饰。
八、江苏
境内金坛发现有元代青白瓷窑址,烧制刻粗莲瓣纹的青白釉平底碗;无锡发现宋代青白瓷窑址,质量较为粗糙。
九、浙江
境内目前只发现有江山窑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因江山毗邻江西,受景德镇、南丰窑影响,青白瓷产品的造型、纹饰都与江西产品近似,器物以划花碗较多,胎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还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兽足八卦炉、花口瓶、盘、壶等器型。
 

9、安溪县龙门镇详介?


龙门镇位于安溪县南部的东岭北麓,
距县城23公里,东毗南安市翔云镇,
南邻厦门同安区汀溪镇,西与虎邱镇、
大坪乡交界,北和官桥镇接壤,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地下党领导的革命老区之一。
省道205线穿过境内,是通往厦门、漳州的交通要道。
镇政府驻山头村下茂山。
龙门镇面积156.33平方公里。
是闽南著名侨乡之一,华侨人口数(1997年统计)超过家乡,
祖籍地遍布各村,是台、港、澳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1991年,龙门乡(镇)辖山头、美顶、美内、美卿、榜寨、寮山、龙门、龙山、龙美、翠坑、桂瑶、桂林、观山、湖山、炙坑、溪坂、溪内、溪瑶、仙地、仙东、仙西、仙凤、金狮、洋坑、和平、白芸、榜头、大生、山美、后坂、光孝31个建制村,12202户,59337人,2007年底,全镇31个建制村不变,17118户,65486人。
村民姓氏有林、周、石、邱、白、曾、张、卓、陈、叶、许、沈、萧、施、蔡、翁、庄、王等。
龙门的温泉资源丰富。温泉带长2公里,宽40米。
温泉点群一处在龙门即金狮村,自流量5.6升 / 秒,
最高泉温87摄氏度,分布面积0.46平方公里,现有一八角形温泉泉眼池;
另一处在龙门榜寨村,自流量0.4升/ 秒,泉温68摄氏度,离地表面2米深处泉温78摄氏度,面积亦为0.46平方公里。
两处温泉为无色、透明、低矿化度水,稍有硫化氢味,氡含里约135毫克/ 升,重金属微量元素除Mn和Pb超标外,其他均达到饮用水标准。
由于属低硫偏酸性,龙门温泉对关节炎和多种皮肤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很适合开发温泉疗养、度假旅游。
1992年,榜寨的温泉通过管道输送到23公里的安溪县城,供县城居民及宾馆酒店使用,从而使安溪县城成为全国的第一个温泉城。
龙门茭白,属于禾本科多年生水生蔬菜。
先秦时被列为“六谷”之一。
在药理上,茭白具有止渴、利尿、解酒、防治高血压的作用。
茭白生产主要在桂林、桂瑶等村。其所产的茭白,颜色洁白,肉质细嫩,肥大爽口,品质佳,上市早,盛产在八月后的蔬菜淡季,亩产1600-2500公斤,高者可达3000公斤,除供应本县外,畅销厦门、泉州、同安、晋江等地,深受人们的欢迎。
2001年,龙门镇在桂林、桂瑶2村建立1100亩绿色无公害茭白基地,并以此带动龙美、翠坑村800亩茭白生产,使之成为安溪县名、优、特农产品的主要品牌。
望采纳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