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阿克苏姆石碑怎么样,好玩吗?阿克苏姆石碑相关知识
2019-04-14 09:40  浏览:306
关于阿克苏姆石碑怎么样,好玩吗?阿克苏姆石碑相关知识内容

目录

1、阿克苏姆的当地特色
2、阿克苏姆的景点简介
3、阿克苏姆王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4、历史上黑人为什么没有创造出文明
5、埃布纳·哈基姆是谁?
6、古代黑非洲历史~速求
7、关于埃塞俄比亚的常识有哪些?
8、非洲文学的源头是什么?老师上课讲了,没听,大神求解
9、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的全部答案

 

1、阿克苏姆的当地特色


阿克苏姆的王权比较发达,埃扎纳之后的国王均称为“万王之王”,阿克苏姆本土及其附庸王国都向阿克苏姆王纳贡。国王拥有强大的军队,加列布东征也门时,曾动员数万大军和200多艘船只。此外,国家还制定有法令。阿克苏姆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手工业有酿酒、陶瓷、造船等行业。著名的阿克苏姆圆顶石碑,反映了其建筑艺术的成就。阿克苏姆已使用金属铸币。铸币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国王手持宝剑和棕榈叶的图案,象征王权的威严与仁德。铸币的发行不仅反映了经济生活的发达,而且对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王权影响有着重要意义。阿克苏姆王国存在着奴隶制。奴隶主要是从邻近部落中掠夺来的。 社会文化方面,埃扎纳皈依基督教之后,基督教获得广泛的传播,教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阿克苏姆的研究,原来只靠一些零星的文献记载,19世纪后开始结合石碑铭文及考古材料进行研究。19世纪的旅行家们已开始记载尚存的遗址、建筑物和铭文,曾发表各种研究成果。埃塞俄比亚考古研究所于1952年成立后,开始了系统的工作,调查发掘了阿克苏姆、马塔拉、耶哈等城市遗址,发掘出一批教堂、宫殿遗址及普通居民的居址,另有水坝及市场等建筑,还发现有石碑、雕像及铜器、陶器、珍宝、古钱等。通过调查和发掘,对阿克苏姆王国的居民分布、城市布局、文化特征、经济状况等都有较多的了解。同时还对阿克苏姆以前时期的文化有了一些认识,这有助于说明阿克苏姆文明的发源和发展的独特性。但目前,发掘和研究工作做得尚少,有关阿克苏姆王国的政治机构及行政管理体制等了解得也不多,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阿克苏姆王国遗址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提格雷地区,这里曾是古埃塞俄比亚的中心。3世纪初,阿克苏姆城和阿克苏姆王国名噪一时,当时的希腊诗人摩尼称这个埃塞俄比亚古王国是当时世界第三大王国。城内许多古迹都是这个伟大历史时期的见证。在诸多古迹中,大石碑显得格外突出。此外还有巨大的石桌、石凳、残破的石柱及座座王陵,表明这个古老的王国有着辉煌的历史。
在城西保存着3座巨型建筑物的地基,它们是公元l000年修建的古城堡的废墟,其中最大的城堡长120米、宽85米,其它一些废墟仍埋在麦延——蒂松大教堂和卡莱卜陵园的地下。18世纪建成的麦延—蒂松大教堂是埃塞俄比亚古代建筑风格极为重要的见证。在阿克苏姆城的地下,还有各种雕刻、古陶器、陵墓、货币以及石刻,等大量的文物古迹,目前出土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是非洲阿克苏姆文明的发源地,遗址上现存的一块方尖碑高达33米,是有史以来人类竖立起来的最高的石碑。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克苏姆考古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埃塞俄比亚东部的沃是略和哈拉尔地区的阿瓦什河谷的低洼地上,这里是研究人类起源学不可多得的地点。
从1973-1976年,毛里西奥·泰普、D·C·约翰逊和柯逢斯等一些国际知名的专家在这里进行了关于旧石器时期和史前时期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古猿人化石和其他动物化石,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400万年以前。这些化石最突出的特点是保存的十分完整,如有一副古猿人的完整化石,就其特征来讲,既近似于南方故园,有更接近于智人。在整个发掘过程中,除发现了古猿人化石外,还出土了大量各种各样的动物化石,如大象、犀牛、河马、各种猿猴、羚羊、马等,成为研究当时同人类一起生活并作为他们食物的动物群的宝贵材料。阿克苏姆王国遗址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提格雷地区,这里曾是古埃塞俄比亚的中心。



2、 阿克苏姆的景点简介


入选标准:198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阿克苏姆帝国一直在古代埃塞俄比亚的心脏掌握着政治权利,直至13世纪。这一帝国首都的庞大遗址是由方尖石塔和巨大的石柱构筑而成。
位于东北高原的阿克苏姆是埃塞俄比亚的历史名城,其海拔高度为2100米。大约在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在此出现,并定都于此。公元4世纪至6世纪是帝国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阿克苏姆是公元前或公元初在东北非洲的国家,首都为阿克苏姆城(今属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省)。公元1世纪,一位古希腊商人写的《红海环航记》里首次提到它。国王埃扎纳在位时(320年-360年),征服埃塞俄比亚高原、麦罗埃和南阿拉伯,与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缔结同盟条约,国势极盛,被称为“众王之王”。埃扎纳还皈依基督教,推行新拼音文字,使阿克苏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
阿杜利斯是阿克苏姆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它地近曼德海峡,控制红海的航运;西距阿特巴拉河不远,沿河北上可至尼罗河中游,所以又是内陆贸易的集散地。来自意大利、埃及、拜占廷、印度的铁器、棉布、酒和装饰品,源源运进阿杜利斯,运出的是黄金、象牙、香料、犀角和玳瑁。使用铸有国王头像的金、银、铜币。阿克苏姆人民修建梯田和灌溉工程,种植小麦、葡萄、或放牧牛羊,驯猎野象。技术高超的匠人在山巅开凿(不是砌造)教堂和碉堡,堪称一绝。
六世纪中叶,波斯萨珊王朝攻占也门,阿克苏姆被挤出南阿拉伯。七世纪初叶阿拉伯帝国兴起,垄断从印度到地中海的商路,阿克苏姆衰落。八世纪,阿杜利斯被黄沙淹没。九世纪起,埃塞俄比亚政治中心南移今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带。十世纪,阿克苏姆帝国灭亡。 公元一世纪左右建国。定都阿克苏姆城。在公元初几个世纪里,曾为印度和埃及的贸易中心。公元四世纪时,国势强盛,征服了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之间的麦罗爱王国和南阿拉伯的希姆雅尔王国,西与拜占庭结盟,并在国内推行基督教。七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占领红海东、西两岸,以队商贸易取代红海和印度洋间的海上贸易,阿克苏姆日趋衰落。十三世纪为埃塞俄比亚所取代。在北部高原上,东距阿杜瓦19公里。海拔2,135米。建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曾是阿克苏姆国都城。多寺院、雕刻、碑文和花岗岩方尖塔等古建筑和文物。现为咖啡、谷物、畜产品、蜂蜜集散地。以产精致编织品、皮革和金属制品等著名。
阿克苏姆是公元前或公元初在东北非洲的奴隶制国家,首都为阿克苏姆城(属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省)。公元1世纪,一位希腊商人写的《红海环航记》里首次提到它。国王埃扎纳在位时(320年—360年),征服埃塞俄比亚高原、麦罗埃和南阿拉伯,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缔结同盟条约,国势极盛,被称为“众王之王”。埃扎纳还信奉基督教,推行新拼音文字。
阿杜利斯港是阿克苏姆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它地近曼德海峡,控制红海的航运;西距阿特巴拉河不远,沿河北上可至尼罗河中游,所以又是内陆贸易的集散地。来自意大利、埃及、拜占廷、印度的铁器、棉布、酒和装饰品,源源运进阿杜利斯,运出的是黄金、象牙、香料、犀角和玳瑁。使用铸有国王头像的金、银、铜币。阿克苏姆人民修建梯田和灌溉工程,种植小麦、葡萄、或放牧牛羊,驯猎野象。技术高超的匠人在山巅开凿(不是砌造)教堂和碉堡,堪称一绝。 6世纪中叶,伊朗攻占也门,阿克苏姆被挤出南阿拉伯。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垄断从印度到地中海的商路,阿克苏姆衰落。8世纪,阿杜利斯被黄沙淹没。9世纪起,埃塞俄比亚政治中心南移今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带。11世纪,阿克苏姆亡。
公元前第1千纪下半叶兴起于今埃塞俄比亚境内,最盛时版图包括红海两岸的大片地区。首都为阿克苏姆城。公元7世纪后由于阿拉伯人的进攻而逐渐衰亡。阿克苏姆的兴起,同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16世纪后,古代地中海地区同印度之间通过红海进行的贸易渐趋繁荣,这一因素促进了阿克苏姆王国的崛起。 公元初年,阿克苏姆成为独立国家,约在公元2世纪前后统一北方后,又向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扩张。4世纪时,在国王埃扎纳统治下,阿克苏姆王国进入极盛时期,埃扎纳统一埃塞俄比亚北部,并西渡尼罗河攻灭麦罗埃王国(见库施王国),还征服南阿拉伯的一些王国。埃扎纳自称“万王之王”,改奉基督教,将其定为国教,以统一各部落的信仰。他还进行文字改革,创制了一直行用至今的埃塞俄比亚文字。525年,国王加列布出兵征服也门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对阿拉伯半岛南端的控制。由于国势强盛,阿克苏姆在古代国际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罗马帝国为了对抗波斯,曾与阿克苏姆结好。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不仅积极支持加列布征服也门,而且两次遣使前往阿克苏姆,要求阿克苏姆商人尽多收购从中国运到印度的生丝,转卖给东罗马帝国,以打击控制生丝贸易的波斯。570年,波斯占领也门,并夺占阿克苏姆的部分海岸属地和通商城市。阿克苏姆被赶出阿拉伯地区。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阿克苏姆与海外联系全被隔绝,国家趋于衰落,并导致最后灭亡。 阿克苏姆文明是古代非洲的一重要文明,它的范围大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西部地区。这里古代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人类的繁衍发展。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兴起,在阿克苏姆定都。公元4世纪,阿克苏姆国王埃扎那开始信奉基督教,阿克苏姆考古遗址作为阿克苏姆王国宗教中心的地位被确定下来,即使后来迁都拉里贝拉,新国王的加冕仪式也还在这里举行。
建筑艺术在阿克苏姆文明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巨型方尖石碑是阿克苏姆文明的标志性建筑。这些石碑一般高3~4米,最高的达33米,都是从花岗岩山石上直接开凿雕刻而成。阿克苏姆考古遗址原有一个由7座方尖碑组成的石碑群,其中的5座早已倒塌,剩下的2座中的一座高33米,是世界上人类竖立起的最高的石碑。这座石碑的正面雕刻出一个9层建筑,门、窗、梁等一应俱全。另一座高24米,在碑顶下雕刻着一面类似盾牌的图案。这座石碑在1936-1941年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期间,被墨索里尼掠往罗马,竖立在君士坦丁拱门附近。
阿克苏姆考古遗址北面,有公元6世纪阿克苏姆国王卡列卜的陵墓。墓室的顶部用整块花岗岩砌成,墓壁上刻着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文字——盖埃兹文。经过演变,在盖埃兹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河姆哈拉文。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的势力日益强大,阿克苏姆王国走向了衰落。10世纪时,阿克苏姆文明衰亡。方尖碑这种纪念碑建筑形式被全世界的人们所采用。意大利、美国、阿根廷等国都可以看见它那高耸的身影。


 

3、阿克苏姆王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阿克苏姆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手工业有酿酒、陶瓷、造船等行业。著名的阿克苏姆圆顶石碑,反映了其建筑艺术的成就(见彩图)。阿克苏姆已使用金属铸币。铸币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国王手持宝剑和棕榈叶的图案,象征王权的威严与仁德。铸币的发行不仅反映了经济生活的发达,而且对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王权影响有着重要意义。阿克苏姆王国存在着奴隶制。奴隶主要是从邻近部落中掠夺来的。


 

4、历史上黑人为什么没有创造出文明


你可以发现,文明古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至少一条大河流域.在古代人最先想到的吃饱,而最主要的办法是自己耕种,这样一来靠河的地区自然收成好,生活水平高.一切的文明都是建立在人能够活下去的基础上.而非洲黑人生活的地区始终是森林里,没有走入平原无法耕种,在与野兽共同生活.他们的发展比其他地区晚了千年.
黑人文明在哪里
一、文明古国及其他
(1)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文明:黑人创造的文明中最早的一个,在非洲大陆仅次于埃及文明。努比亚是地域名词,包括今阿斯旺以南的埃及尼罗河地区和库斯提以北的苏丹尼罗河地区。希腊和罗马人称努比亚居民是“埃塞俄比亚人”,即“深褐色皮肤的人”。最初的阿拉伯人也称努比亚是“黑人王国”。
公元前4000年末期,努比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处于半游牧状态,会制作陶器,没有使用文字,与埃及有相互厮杀,埃及对其的入侵始于公元前3200年。约公元前3000年后,由于埃及的入侵频繁而趋于衰落,但到了公元前2200年左右,由于埃及发生动乱,努比亚文明有了进一步发展,少部分人开始定居。后终由于埃及入侵或北方气候干燥,努比亚人大约从公元前2100年开始南迁,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原努比亚南部、今苏丹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出现了黑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库施王国。
(2)黑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库施王国。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库施取自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第一瀑布以上地区的称呼,原是努比亚的一个地名。
库施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纳帕塔以前的早期阶段(公元前2000~前760年),此时首都在凯尔迈(位于尼罗河第三瀑布南面不远),因此又称“凯尔迈王国”。该王国控制了尼罗河流域形成的南北交通线,又控制着从非洲大西洋沿岸到红海和印度洋的东西要道。制陶技艺有了很大发展,使用转盘制陶,薄而表面光洁,外表图案以动物为主。伴随着埃及的入侵,库施文明也打上了埃及文明的烙印。考古学家在凯尔迈发现了130把铜匕首,时间属于公元前1800~1700年间,这比整个埃及发现的都多。公元前16世纪,埃及法老率兵占领凯尔迈,任命总督,进入埃及统治时期;
纳帕塔阶段(前760年~530年),库施政治中心转移到麦罗埃(尼罗河第三与第四瀑布间),此时的库施已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并不断对埃及用兵。佩耶在位时,曾攻占埃及第二十四王朝首都,其本人也被尊为埃及国王,开始埃及的黑人王朝(前730~656年),即埃塞俄比亚王朝时期。苏丹首都喀土穆博物馆的“佩耶大石碑”有记载。后库施强盛时(前700~640年)曾出兵西亚,击败强大的亚述军队,其国王博哈卡名字也被写进《圣经》(翻译为特哈加)。库施成为世界一大强国,首都一度迁至埃及的锡布兹(卢克索)。
麦罗埃时期(前530至350年):前663年,亚述军队入侵埃及,打败库施军队,黑人王朝结束。前593年,埃及法老远征库施,洗劫首都纳帕塔,库施首都被迫南迁至麦罗埃,但纳帕塔仍是库施王国的宗教中心。此时期,库施文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铁器为主的采矿业大发展,铁器冶炼和制造业规模相当大,冶金业发展很大,黄金总产量约160万公斤,制陶业也很重要,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进入灌溉农业时期,对外贸易兴旺。建立了新的文字体系——麦罗埃文,但该文至今无人能识读。公元1世纪后,库施文明开始衰落,主要是气候干旱、阿克苏姆王国的入侵。
(3)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文明是古代东北非兴起的又一重要文明,包括今天的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西半部地区。这里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出现了定居农业,约前1000年左右,阿拉伯半岛南部人进入厄立特里亚,开始影响这里的文明。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0世纪,该文明存在时间大致为1000年。该文明融合了南阿拉伯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库施文明。
公元3世纪,阿克苏姆国王阿菲拉斯率兵过红海,征服也门地区,阿拉伯文明被进一步传到阿克苏姆地区,也是从3世纪起,其国王被称为“万王之王”。4世纪中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与同时期的中国、罗马、波斯并列为世界四大强国。
阿克苏姆强盛时,其农牧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较发达。约公元3世纪起,阿克苏姆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成为黑非洲第一个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
建筑业主要特征是使用石料,建筑布局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突出部门和凹进部分有规律地交错,通常建筑在有多层台阶的底座上。巨型独块石碑是阿克苏姆文明的又一标志性建筑,现今已发现130多座。这些石碑一般高3~4米,最高的达33米,加工粗糙的一般散布在旷野,目的是标出坟墓;经过精心加工的一般刻有铭文,记载国王的业绩。阿克苏姆方尖碑:在阿克苏姆城,曾有一个由七座石碑组成的石碑群,现只有一座还耸立着,其他已倒塌,另一座在1936~1941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期间被掠往罗马,树立在卡拉卡剧院附近。石碑上雕刻模拟的多是多层建筑,在那座33米高的石碑上,正面雕的是一个9层建筑。
阿克苏姆时期,最早使用萨巴文;约从公元2世纪起,使用盖埃兹文。受印度文的影响,并从希腊文引进数字体系和一些主要符号后,经过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这套文字在5世纪末经叙利亚传入亚美尼亚,开始影响外高加索的文字。今天亚美尼亚文字采用的就是加元音的埃塞俄比亚字体。
(4)西非早期铁器时代文明之一:诺克(Nok)文化。诺克位于今尼日利亚境内,是阿布贾向东北方向通往卡方尚之间的一个小村庄。从20世纪30年代起陆续挖出制作精美的赤陶头像、石器和古代冶铁遗址。诺克出土的大量动物或人头像体现了非洲独有的雕刻特点:作品一般上部大下部小,中间部分按比例递缩。以人头像为例,额头部位特别大,几乎占脸部一半,眼、鼻和嘴逐步缩小,下额面积已很小。头部占人体总面积的3/4。诺克文化对非洲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现代抽象派艺术就吸收了诺克文化的一些创作和处理手法。
(5)西非早期铁器时代文明之二:萨奥文化。法国人类学家于1936年开始在西非乍得湖地区的沙里河下游进行考古发掘,在约100公里半径的河流两岸出土了大量文物。在各类遗址中,萨奥人古城废墟的发掘最为引人注目,因此学术界称之为萨奥文化。萨奥文化人体像与诺克文化相反,前额几乎没有,嘴、眼等其他部位则被不相称地扩大。
(6)西非早期铁器时代文明之:其他。西非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分布面很广,除诺克河萨奥文化外,主要还有:伊格博乌库遗址(尼日利亚东南部),奥卡遗址(与伊格博乌库遗址很近),阿克儒特遗址(今毛里塔尼亚境内),尼日尔河中游地区等。除个别地区(如毛里塔尼亚)发现过青铜器外,西非大多数地区没有经过青铜器时代,而是由石器时代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的。
 

5、埃布纳·哈基姆是谁?


埃布纳·哈基姆
  埃塞俄比亚概况

  国 名: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国 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绿黄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旗面中间有国徽图案。
  国 徽: 呈圆形。蓝色圆面上一颗放射光芒的金黄色五角星。蓝色象征和平,五角星代表多样与统一,光芒象征繁荣、昌盛。
  自然地理:位于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
  首 都:亚的斯亚贝巴

  阿克苏姆考古遗址
  ——古代非洲文明的基石

  所属国:埃塞俄比亚
  英文名: Aksum

  阿克苏姆考古遗址,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这里竖立着举世闻名的方尖碑,是非洲阿克苏姆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埃塞俄比亚的“基石”和“古代文明的摇篮”,同时,阿克苏姆文明也是古代非洲的重要文明。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2年5月28日,来自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条消息,不但引起了世界轰动,更让埃塞俄比亚举国上下格外关注——罗马市中心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外的广场上的阿克苏姆方尖碑,因27日深夜遭雷击而严重受损,导致三大块碑体掉了下来。28日一大早,意大利政府文物部门赶紧派人前往现场收集从石碑上掉下来的碎片,并将其送到圣米夏埃尔研究所进行修复。
  为什么远在罗马的这块方尖碑遭遇雷击,却让埃塞俄比亚人民格外揪心呢?
  原来,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碑,它来自埃塞俄比亚,是埃塞俄比亚古代文明的代表。这块方尖碑建造于公元4世纪阿克苏姆王朝时期,有着1700年的历史,重达180吨,有24米高。不论从文物价值还是从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都可谓价值连城。
  1937年, 阿克苏姆方尖碑被墨索里尼下令从埃塞俄比亚掠走。从那时起,历届埃塞俄比亚政府均要求意大利归还这块石碑。1947年,意大利与联合国达成协议,同意将方尖碑返还给埃塞俄比亚。1998年,意大利答应将方尖碑空运回埃塞俄比亚。
  2003年11月,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终于来临,运送重达180吨的方尖碑的工程正式启动。 由于2002年的雷击事件,为了减少对方尖碑的破坏,意大利有关方面在文物的表面涂上了特殊的碳元素涂料和树脂,方尖碑共被切割成了三部分,随着一块高7米、重40吨的花岗岩石块平稳地落地,离家60多年的阿克苏姆方尖碑,终于迈出了回家的第一步……
  让我们来看看方尖碑的家乡——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考古遗址。
  阿克苏姆文明的大致范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西部地区。大约在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在此出现,并定都于此。4世纪,阿克苏姆国王埃扎那开始信奉基督教,4~6世纪是王国的鼎盛时期,作为阿克苏姆王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即使后来迁都拉里贝拉,新国王的加冕仪式也还在这里举行。
  据说公元1世纪,一个埃及商人写了一本《红海回航记》,书中称阿克苏姆是当时世界出口象牙的主要市场。公元3世纪,在一个名叫摩尼的先知写的一本书中,称阿克苏姆是当时著名的“世界第三大帝国”,其版图一度包括今天埃塞俄比亚北部、苏丹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大片土地。
  作为当年的历史名城,城内众多的寺院、雕刻和碑文、巨大的石桌、石凳、残破的石柱以及一座座王陵,都是当年辉煌历史的见证。 阿克苏姆考古遗址现存的一块方尖碑高达33米,其重量大约有500多吨,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成功开采并竖立的最大的整块岩石,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竖立起来的最高的石碑。石碑如同一座九层塔楼,其正面的主要雕刻如一些木质窗口、过梁等,都象征性地嵌在墙壁上。每层之间的空隙由象征性的圆木柱区分出来,一扇象征性的门则使石碑更像座楼屋。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洲西撒哈拉地区,没有一个地方存在着哪怕与这些石碑稍微相似的石碑,因此,没人知道它的起源,也没人记得它的灵感来自何处。
  巨型方尖石碑、尖石塔和巨大无比的石柱是阿克苏姆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在现在的遗址上,有许多高高耸立的花岗岩方尖石塔和巨大无比的石柱。这些方尖石塔、石柱大约建于公元306年,碑体一般高3米~4米,都是从花岗岩山石上直接开凿雕刻而成。遗址上原有一个由7座方尖碑组成的石碑群,其中的5座早已倒塌,剩下的两座一座高33米,另一座高24米,在碑顶下雕刻着一面类似盾牌的图案。这座石碑在1936~1941年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期间,被墨索里尼掠往罗马。
  阿克苏姆考古遗址北面,有公元535年阿克苏姆国王卡列卜的陵墓,墓室的顶部和墙壁都是用整块的花岗岩石雕砌而成,墓壁上刻着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文字——盖埃兹文,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就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7世纪,阿拉伯人的势力日益强大,阿克苏姆王国开始走向衰落。到10世纪,虽然阿克苏姆文明逐渐衰亡,但方尖碑这种纪念碑建筑形式被全世界的人们所采用。
  阿克苏姆石碑不远处,有一处带围墙的宽敞建筑群,包括两个教堂。其中一个很古老,而另一个的年代显然要近得多。这两个教堂都是为锡安山的圣玛利教堂建造的。
  根据当地教会的传说,《圣经》中记载的装有摩西十戒的金约柜不知去向,后来经过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一个后裔运至此地,珍藏在本地的教堂中。也就是说,阿克苏姆是金约柜最后的安放地。
  离这个古代教堂不远,有一片大厦的废墟,这是第一座锡安山圣玛利教堂的遗迹,建于公元372年,是一座具有5个侧廊的长方形大教堂。它很可能是非洲西撒哈拉地区最早的基督教堂,被视为全埃塞俄比亚最神圣的地方。据说,它是为了存放金约柜而建造的。
  据说16世纪20年代,有个名叫阿尔瓦雷兹的欧洲人参观圣玛利教堂时,金约柜还保存在这座古代教堂的内殿里,并且,还记录有埃塞俄比亚人有关示巴女王及其独生子门涅利克的传说。16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阿赫迈德、绰号“格拉金”(意思是“左撇子”)的人,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发动圣战,当阿赫迈德的大军日益逼近时,这件圣物便被转移到了“另外某个地方”。
  100年后,整个帝国恢复了和平,金约柜又被放回了第二座圣玛利教堂。据说,金约柜一直被保存在那里,直到1965年海尔·塞拉西皇帝下令把它移到一座更安全的新礼拜堂里。按照埃塞俄比亚的人的说法,当时的海尔·塞拉西皇帝是门涅利克第225代后裔,而门涅利克是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儿子。
  在埃塞俄比亚,还有人把这些遗址同示巴女王联系起来。位于阿克苏姆古城附近的一个小山上的露天水库,被传为是示巴女王的池塘;阿克苏姆古城西边的一个陵墓,被称为是示巴女王之子“门涅利克”的墓葬。
  那么,金约柜是怎么和这里的遗迹联系在一起的呢?到底是一件什么器物呢?
  在以色列早期的记录当中,金约柜用来盛装上帝在西奈山赐给摩西的石碑。因此,石碑以及用来盛装它们的柜子就成了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见证。在《出埃及记》第25章第22节里,上帝对摩西说:“我会让你知道我就在那里,就在柜盖上两个小天使之间与你讲话,在见证之柜的上面。”出于这个原因,金约柜有时候被看做上帝的踏脚凳。据传,就是这个金约柜,率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区。后来柜子被大卫王带到了耶路撒冷,然后被所罗门国王安放在新修神殿的“至尊堂”中。
  金约柜被当做耶路撒冷的珍宝,然而有关它的下落,可谓众说纷纭,千百年来它似乎也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
  许多人认为,金约柜是公元前587年或前586年在巴比伦人攻占和夷平耶路撒冷时被毁的。
  有一种说法是,金约柜注定要返回圣殿山,将被安放在一座新建神殿的至尊堂里。新的神殿将在弥赛亚时期建成,并以此昭示天地。
  阿拉伯编年史学家说,金约柜被安全地转移到了阿拉伯。十字军东征并占领了耶路撒冷城之后,(基督教)圣殿骑士们到处寻找金约柜,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柜子的下落。
  还有一种说法,讲的是金约柜现在封存在梵蒂冈的地库里。
  最近的一种理论是说:当罗马人在公元70年将第二座神殿焚之一炬时,人们通过暗道把金约柜抢救了出来。地道大约30千米长,一直通向东边的库姆兰附近,现在金约柜仍然埋在库姆兰。
  有一种流传甚久的传说,那就是,金约柜安放在神殿中之后,就被所罗门国王与示巴王后所生的儿子窃走,带回了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的法拉沙人声称,自己是当年护送金约柜到达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后裔。该国君主传统的头衔之一就是“犹太雄狮”,历史悠久的埃塞俄比亚皇家都自称是大卫王和所罗门王的后代。埃塞俄比亚教会也宣称,几百年来金约柜一直封存于该教会。
  那么,有关金约柜被带到了埃塞俄比亚的传说是怎么来的?示巴女王是否确有其人,是否是埃塞俄比亚君主?她在所罗门时代(即大约3000年以前)真的去过以色列吗?
  原来,在《旧约全书·列王记》第10章,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10世纪中期,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十分兴盛,特别是他花了20年时间建造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耶和华圣殿和王宫,更加使他驰名遐迩。当时,有一个异国君主示巴女王,对他十分仰慕,于是在庞大护从队的陪同下,用骆驼驮着香料、宝石和许多金子,浩浩荡荡地来到耶路撒冷,拜会所罗门王。
  所罗门王大约是公元前960年至前930年在位,据此推算示巴女王当生活于公元前10世纪,即距今3000年前。关于示巴女王访问所罗门,在《圣经·旧约》历代志下第9章又做了类似的重复记述。《古兰经》第27章也提到示巴女王访问所罗门一事。但是《旧约》和《古兰经》中,关于示巴女王的记载,都是寥寥数笔,既没有说明这位女王姓甚名谁,也没有指明她是何方人士,因此示巴女王究竟是何许人,其事迹如何,3000年来一直是一个难解的疑团。
  然而,除了《圣经》的记载之外,在民间,也还有些关于示巴女王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有人认为,现今也门的地方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米奈人和萨巴人交替统治过这里。继米奈人和萨巴人之后,同一种族中的一支希木叶人统治了这个地区达几百年,它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有密切的关系。《旧约》中提到的示巴女王是属于这个支系的国王。
  在埃塞俄比亚的传说中,则把示巴女王确认为公元前10世纪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城的女王。有关传说称示巴女王名叫马克达。据说她到耶路撒冷之后,受到所罗门王的热情接待。后来所罗门王对其一见钟情,并使她怀上了孩子。示巴女王回国前,已身怀六甲,所罗门王给她一个指环,说:“如果你生下一个儿子,就把指环给他,让他拿着指环来见我。”示巴女王回国后生下一子,取名埃布纳·哈基姆,意为“智者之子”。
  埃布纳·哈基姆长大成人时,示巴女王就把指环给他,让他去以色列觐见父王。埃布纳·哈基姆来到耶路撒冷后,所罗门王欣喜若狂,想让他留下来继承王位统治以色列。哈基姆执意不肯,所罗门王只好给他涂上继承王权的圣油,放他回埃塞俄比亚,并立下只有哈基姆的子孙后代才能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约法。埃布纳·哈基姆回国后便成了埃塞俄比亚的国王,称为“门涅利克”。从此,他的后代继位时,都要举行一番庄严的仪式,宣誓他们的王统来自所罗门。
  自从门涅利克即位后,示巴女王就销声匿迹了。传说并未交待她的后半生,于是,此后示巴女王的真实面目就变得更加迷雾重重,示巴古国究竟在何处也悬而难决。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历史文献还把示巴女王在埃塞俄比亚的传说视为史实而写入正史。例如,在埃塞俄比亚的《国王丰功编年史》中,就把示巴女王写为埃塞俄比亚历史上的马克达女王。
  1928年,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在登基仪式上曾庄严宣布:“我是大卫·所罗门、埃布纳·哈基姆之嫡裔”。1955年埃塞俄比亚颁布的新宪法第二条中写道:“海尔·塞拉西国王的家系不间断地传自埃塞俄比亚女王,即示巴女王和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王的儿子门涅利克一世的朝代……”这说明埃塞俄比亚一直是以示巴女王的后代自居的。
  示巴女王是否为所罗门王生下一个名叫“门涅利克”的儿子?她的儿子是否去了耶路撒冷?是否把金约柜运回到了阿克苏姆城?面对这一系列的疑问,都在等待着后来者回答。
 

6、古代黑非洲历史~速求


非洲大陆是最早迈入文明门槛的地区之一。由于撒哈拉大沙漠和大海的阻隔,以及复杂的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的文明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然而,东北非地区因与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交流,所以较早地形成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古代文明。

古代黑非洲文明示意图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被称为“黑非洲”。这里的远古文明最早可以上溯到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石器时代,有些地区的人们至少在距今3000多年前已经学会了使用铜器。古代黑非洲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西非、东北非和南非等若干个区域性中心。

麦罗埃与阿克苏姆

位于东北非的麦罗埃文明,是尼罗河中上游古代文明的代表。它始于公元前590年,终于公元4世纪中叶,属于库施文明的麦罗埃时期,体现了库施文明独有的文化特色,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

古代非洲国王青铜头像

“库施”一词是古代埃及人对尼罗河第一瀑布以南地区的统称,相当于今苏丹共和国北部的尼罗河中游一带。库施王国约于公元前2000年建立,是古代黑非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库施文明深受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库施王国的政治体制、生产方式及宗教信仰,最初都模仿埃及。从约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初起,埃及法老还在库施王国建立过直接统治。

公元前11世纪初以后,库施王国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并于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建立了古代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亦称“库施王朝”)。公元前656年,库施王国在埃及的统治结束。公元前590年,库施王国迁都麦罗埃,库施文明进入麦罗埃时期。

麦罗埃时期的库施人以冶铁业发达而驰名,麦罗埃是当时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后有“古代非洲的伯明翰”之称,其遗址上至今残存着近30米高的废铁渣堆,还有冶炼和铸造工具的熔炉。采金业是库施人的传统产业,麦罗埃时期,库施的黄金开采量激增,成为古代世界主要的黄金产地之一。在麦罗埃文明的物产中,陶器是最为著名的一种。它的制作质量好,形状多样,体现出非洲的传统风格。库施农业已进入人工灌溉阶段,除了传统的农作物之外,库施人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起开始种植棉花,使麦罗埃成为尼罗河流域棉花培植的发源地。麦罗埃地处尼罗河、红海、印度洋和乍得湖之间的交通要冲,与希腊、罗马、阿拉伯和印度都有贸易往来。

麦罗埃文字是一种简化了的象形文字,始创于公元前2世纪。它的字体虽然来自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但其字母拼音原理却来自希腊文。公元350年,库施王国被阿克苏姆王国灭亡之后,麦罗埃文字不再有人使用。由于麦罗埃语的归属不明,所以它的大部分文献至今仍未被释读出来。

镌刻着“万王之王”铭文的阿克苏姆石柱

刻有麦罗埃文字的石碑

东北非的另一个古代文明是今埃塞俄比亚境内的阿克苏姆文明。这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与阿克苏姆王国的兴衰相始终。

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公元前后,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阿克苏姆文明正是在各种文明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阿克苏姆王国以其都城阿克苏姆而得名,是埃塞俄比亚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组织。从公元3世纪起,阿克苏姆王国对周边进行扩张。公元4世纪至6世纪,阿克苏姆王国的国势臻于全盛,于350年灭亡麦罗埃的库施王国。8世纪以后,阿克苏姆王国日趋衰败。

阿克苏姆文明在兼收并蓄中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阿克苏姆人的经济活动中,对外贸易高度繁荣,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一流的世界贸易大国。

在红海沿岸,阿克苏姆王国拥有大小港口数十个,与埃及、叙利亚、波斯、印度、阿拉伯、希腊、意大利及非洲内地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关系。与此相应,阿克苏姆王国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

阿克苏姆的圆头石碑

为了适应商业贸易的需要,阿克苏姆人从公元3世纪起就已使用金属铸币,成为黑非洲最早的自行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

阿克苏姆的巨石建筑也堪称一绝,其高超的技艺充分体现在宫殿和城堡的营建之中。用整块巨石凿刻而成的圆头碑,更是阿克苏姆文明的标志之一。这种石碑是为纪念死者而建,其不同的建造风格往往代表着死者生前的不同身份。

大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该建筑群大约始建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以此为中心曾先后建立过一些班图人的王国。后经多次重建或扩建,于14、15世纪达到鼎盛。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绍纳语,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今津巴布韦共和国境内,是绍纳人所建古津巴布韦国家的都城所在地,也是大津巴布韦文化的中心。该遗址建筑群分为两部分:一是卫城,建在高约700米的花岗岩山丘顶上,是一座坚固的防御要塞;二是内城,建在山下的谷地内,是由石墙围成的椭圆形城池。在它的周围,还残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和水井的遗迹。

大津巴布韦的石头城遗址

大津巴布韦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除大津巴布韦遗址外,在这一区域内已经发现了500多处类似的石头建筑物。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古津巴布韦国家突然瓦解,大津巴布韦文化也随之走向衰落。

参考资料:http://hist.cersp.com/book/200710/7952.html


 

7、关于埃塞俄比亚的常识有哪些?


国名: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面积:110.36万平方千米

人口:7740万(2006年)

民族:闪米特各族中的阿姆哈拉族约占总人口的38%,含米特各族中的奥罗莫族占总人口的45%。是全国两个最大的民族。

语言:使用最多的是阿姆哈拉语、提格雷语和奥罗莫语。官方语言是阿姆哈拉语。通用英语。

货币:埃塞俄比亚比尔

国家地理

位于非洲东北部。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领土以山地为主体,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3000米。在非洲各国中地势最高。有非洲屋脊之称。沙漠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5%。主要在高原的南部和东北部。东非大裂谷从东北向西南纵贯全境,将埃塞俄比亚高原分成东、西两部分。按地貌特征,全国分为西部低地、西部高原和东部高原及裂谷带。西门山脉的达尚峰海拔4620米,是埃塞俄比亚的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阿巴伊河、塔卡泽河、巴罗河、谢贝利河、朱巴河以及阿瓦什河、巴拉卡河。较大湖泊有塔纳湖、济瓦伊湖和阿巴亚湖。地下资源主要有金、铂、铁、铅、锰、钨、铜、银、钾盐、褐煤、天然碱、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森林覆盖率为2.3%。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但该国东北部的达劳尔镇地处达纳基勒“火炉”的中心地带,这里气温极高,夏季每天的气温都在40℃以上。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6~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量高原区为1000~1500毫米。低地和谷地为250~500毫米。

埃塞俄比亚国名的由来

国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晒黑了的脸孔”、“被太阳晒黑的人居住的地方”。

亚的斯亚贝巴

埃塞俄比亚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2360多米的盆地之中。市区依山势起伏而建。自然形成上半城和下半城。上半城建有皇宫、大教堂、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政府部门和繁华的商业区。下半城建有许多高层建筑。如多数政府机构和非洲联盟总部所在地——“非洲大厦”。亚的斯亚贝巴的工厂企业约占全国工厂企业的一半。它还是谷类、咖啡、烟草等农产品的集散地。亚的斯亚贝巴文化发达,大学、纪念碑、教堂均位于此,另外近郊还有安托托山、火山湖和阿瓦谷地等名胜。

阿克苏姆考古遗址

阿克苏姆文明是古代非洲的重要文明之一。阿克苏姆考古遗址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是阿克苏姆文明的发源地。巨型方尖碑是阿克苏姆文明的标志性建筑。这些石碑都是从花岗岩山石上直接雕琢出来的,一般高3~4米,最高的有33米。阿克苏姆考古遗址原有一处由7座方尖碑组成的石碑群。其中5座早已倒塌。剩下的2座中,有一座高达33米。是世界上人类竖起的最高的石碑。另一座高24米。在碑顶上雕刻着一面类似盾牌的图案,这座石碑在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期间,被墨索里尼掠往罗马,竖立在君士坦丁拱门附近。


 

8、非洲文学的源头是什么?老师上课讲了,没听,大神求解


一、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知道从哪里来怎么能够知道往哪里去爱国不需要理由,文化自信是需要理由的,艺术的本质是人的观念、情愫、魂魄的文化表达,离开情感和精神,所有形式和技巧都与艺术无关文化是没有边界的,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偏见是因为偏见者的孤陋寡闻和浅薄无知。如果不是有幸亲自踏上埃塞俄比亚这块古老的土地,我真不会相信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因为,当今发达的媒体告诉我们的埃塞俄比亚是饥饿、贫穷、战乱和灾荒的同义语。电视画面和新闻图片里的埃塞俄比亚,不是骨瘦如柴的灾民,就是赤地千里的荒原。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走进她的博物馆。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几块水泥板搭成的两层小楼,楼前是篱笆围起来的庭院,如果不做介绍,还以为是一处路边旅店。但是,其貌不扬的博物馆里陈列的大量文物却是可以震撼世界的。有人开玩笑说,随便拿一件拍卖了都可以建一座足够宏伟的博物馆。镇馆之宝是被西方人命名为“露西”的古人类化石,她是197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地区发现的。这是一具生活在320万年前百分之四十完整的女性骨架,也是至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露西”化石的发现告诉人们,伟大的人类是从埃塞俄比亚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来的,人类文明的曙光是从这里升起的,这里是人类的故乡。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介绍,“露西”死去时的年龄大概20岁左右,埃塞俄比亚人亲切地称她为“露西小姐”。其实,当代人应该称她为“露西奶奶”更确切,因为她是至今为止我们已知的年龄最长的先人,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的祖母。博物馆专门开辟了“露西”陈列室,除“露西”外,依次陈列着距今200多万年、100多万年、40多万年、20多万年等不同年代的人体化石。埃塞俄比亚的专家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每一件化石的故事,既像人类学家用严谨的考证叙述人类进化历程,又像历史学家向我们讲述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的艰辛和辉煌。大凡有一点历史感的人,只要走进这间小小的陈列馆,都会停下脚步沉思,当然还有膜拜和崇敬。依我看,这只有几十平方米大小的陈列室,可以称得上是记录人类漫长历史的人类共同的祠堂,是今天已有70亿庞大群体的人类的祖庙。在和埃塞俄比亚人的接触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他们那份发自心底里的自豪。对人类的发祥地和今天依然守护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也无论是哪个民族,都应该致以礼敬。中国人向来有祭祖拜宗的传统,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中华文明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当然与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质有关。近年来,人们对过盛的祭典风多有批评。不过,传承总是需要形式和仪式的,只要不是借名头敛财,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大可不必去上纲上线。我倒是觉得,作为有着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我们寻根问祖的目光可再深远一些,视野可再宽广一些。除了到大槐树下、到炎黄故里、到山顶洞前去感恩叩拜,还应该走进非洲大陆,走到埃塞俄比亚来,因为这里有我们祖宗的祖宗,有人类真正的故乡。一个现代国家的现代人,我想该有这样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情怀。当我们匆匆前行的时候,多一些回望,自然会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淡然,也多一分走向远方的自信和坚定。一个家族要敬仰自己的先人,一个民族要礼敬自己的历史。而人类,当然要敬仰自己迈出第一步的出发地,每一个人都要记住和珍视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么可以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呢?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不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是无法面向未来的!二、爱国不需要理由,文化自信是需要理由的每每和埃塞俄比亚人谈文化,他们都津津乐道于三千年灿烂的文明,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得意的光芒,那神情令人难忘。人们常说,爱国对于每一个有祖国的人来说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爱父母一样天经地义。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则是需要理由的。埃塞俄比亚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他们的悠久历史,来源于他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阿克苏姆是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古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这里的文明就达到顶峰。发达的经济贸易、建筑艺术,曾经吸引无数地中海、阿拉伯半岛的达官商贾。阿克苏姆有点像我们的古都西安,不同的是,西安今天依然是一座繁华的都市,而阿克苏姆的繁华却已被历史的烟尘淹没,满目沙砾和干枯荒草很难和它曾经有过的辉煌联系起来,只有最能代表当时文明水准的方尖碑依然耸立在古城遗址的荒原上。方尖碑是古阿克苏姆人的墓碑,材料是当地的花岗岩,规模小的只有几米高,规模大的有几十米高,不管大小,每座石碑都是由一整块石头雕成。方尖碑的规模和它的雕刻水平当然与墓主人身份的高低贵贱有关。阿克苏姆文物专家带我们参观的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据说是当年帝国繁盛时的皇家陵园,高低错落的石碑有几十座,俨然是一处蔚为壮观的碑林。最大的一座33米高,重达500多吨,已经倒塌,残碑断成一块块的巨石横亘在荒草上。另外两座分别为24米和21米高的石碑,依然巍峨屹立着。一群群来自世界各处的游人围在巨大的石碑周围,仰视这直插蓝天的两千多年前阿克苏姆人的伟大杰作,有惊叹,有不解,有思索,更多的是一份谦恭敬畏,对文化的敬畏,对埃塞俄比亚古老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敬畏。看到方尖碑,自然会想到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它们都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是灿烂文明的标志,当然也都是一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的历史。历史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文史不分家。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都是以文化形态传承的,都是以文化符号、文化遗存书写和记忆的。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长河中,最光亮最耀眼最可以掀起波澜的也都是文化。而没有日积月累,没有时间的淘洗,没有历史的沉淀也就不会有文化。因此,人们一说历史,大都会约定俗成地说成历史文化。历史和文化是一对情侣,如影随行。阿克苏姆的文物专家介绍,那座24米高的方尖碑曾经被意大利人于1937年掠走。由于埃塞俄比亚政府和人民坚持不懈的索要,终于在2005年得以归还,方尖碑回到了它本来应该在的地方。埃塞俄比亚人以他们义正辞严的斗争维护了方尖碑的尊严,当然也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我们有理由为他们高兴,这毕竟是一个民族对曾经有过的屈辱的一次清洗,毕竟是现代社会一次文明的胜利、文化的胜利。历史上,有那么一些以文明中心自居的国家,靠坚船利炮,靠巧取豪夺抢掠了世界各地无以计数的文明瑰宝,然后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地“武装”他们的博物馆,或装潢他们的宫殿。他们甚而大言不惭地以此为荣耀,以此为傲慢自恃的资本。近年来,常常从媒体看到,希腊、埃及,包括我们中国,向西方一些国家索要被掠文物的消息,而像埃塞俄比亚这样成功索回的却很鲜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要靠自身的建设和积累,而不是靠野蛮的侵占和掠取。物质方面可以一夜暴富,文化上不可能一夜暴富。文化不可以有暴发户。强盗可以把他人的财富据为己有,怎么可以把他人的思想和精神据为己有呢?一个国家可以抢掠世界上的文物珍宝,但怎么可以抢掠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明和文化呢?现在的埃塞俄比亚,从物质层面讲还是贫困的,甚至还有不少人要受到饥荒的折磨。可埃塞俄比亚又是富有的,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饶的精神理想都是他们可贵的财富。我们从文物专家们自信的话语中真切感受到,绵延几千年的阿克苏姆文明,悠久灿烂的埃塞俄比亚历史文化,依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像雨露和阳光滋养和温暖着这个古老的民族,依然是埃塞俄比亚前行和复兴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寄托。三、艺术的本质是人的观念、情愫、魂魄的文化表达,离开情感和精神,所有形式和技巧都与艺术无关世界上的民族有许多,礼仪风俗自然也是各有千秋。尊贵的客人来了,有的要送上一束鲜花,有的要献上一盅香茶,有的要敬上一杯美酒……坦桑尼亚人是以他们五彩缤纷的民间歌舞来迎接客人的。此次到坦桑尼亚便领略了这种盛情,无论是机场草坪还是机关庭院,一次次被那忘情的歌舞震撼和感动,一次次从心底里受到那特殊文化的熏陶、洗礼和浸润。一个民族乐于用自己的艺术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足以说明艺术在这个民族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足以说明这个民族对文化和艺术的崇尚。坦桑尼亚有12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代表其特色的歌舞。只要有鼓声响起,那矫健的身躯便会近乎疯狂地舞动起来。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是本能的迸发、生命的律动,活力四射的歌舞完全是心底里情感的宣泄和倾诉。一切是那么真诚本色、朴实无华,一切是那么不加修饰、自然而然。身临其境任何人都会被感染陶醉,因为他们是用肢体和你对话,用歌喉呼唤你的共鸣。现代人推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依我看在精神文化领域,非洲歌舞就是没有污染的绿色艺术,纯洁的艺术。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设立了“原生态”奖,使得一批来自民间、乡野的歌手们一展风采。一时间,“原生态”歌手成了人们追捧的偶像,“原生态”歌舞成了电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原生态”为歌舞艺术打开了一扇透亮的大门。我们看到的坦桑尼亚歌舞,当然属于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艺术像一条河,她要汩汩流淌是不可以离开她的源泉的,这源泉就是人民、就是生活、就是山野沃土。艺术一旦进入神坛、进入宫廷、进入名利场,本真没了、纯朴没了、活力也没了,一句话,从心底里、血液里、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情感都没了,艺术很快变成逢迎、讨好,变成表演、作秀,变成虚情假义、打情骂俏,变成荒唐无味、无精打采!艺术的本质应该是人的观念、情愫、魂魄的文化表达,离开人的情感和精神,所有的形式技巧都与艺术无关。常有人讲艺术品质,离开了对艺术的真诚何来艺术品质?艺术应该是一种信仰——一种近乎宗教的信仰。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品质应该是相融相通的。有人把单纯的技巧展示、声光电展示当做艺术来推销,这即使不是对艺术的亵渎和不尊重,也是艺术上的浅薄和无知。以技术、技巧来包装艺术,或者用技术和技巧为艺术化妆,如果是为了增加一些对艺术的关注度未尝不可,但要变成艺术的本身,必将是艺术的灾难。机器人的舞跳得再维妙维肖也只可说是编入电脑程序的机械运动,而不可以称之为艺术。艺术需要提高,但这种提高一定是扎根泥土中的生根发芽,一定是沐浴在阳光雨露中的开花结果,是成长和壮大,而不是抓住自己的头发企图腾空。曾有一些学者说,非洲是文化沙漠。我以为非洲是一块文化沃土、文化绿洲,非洲是一座丰饶的文化艺术宝库。事实上,当今世界最前卫最时尚的文化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非洲艺术的元素和基因,无论是风靡世界的现代舞蹈,还是时髦流行的摇滚说唱,哪一样没有非洲歌舞的影子?问题是,一些轻易评判非洲文化的学者们,并没有以文化的眼光和文化的情怀到非洲进行过实事求是的文化行走,其实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而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世代生息在非洲的黑人兄弟。四、文化是没有边界的,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走进非洲,零距离感受了非洲文化艺术,从心底里喜爱上非洲艺术,自然要想到,非洲人是否也喜欢中国艺术?说来也巧,在津巴布韦期间,正好碰上浙江艺术团到非洲来演出,他们是奉文化部之命来进行文化交流的。在哈拉雷有幸和非洲的朋友一起观看了他们的首场演出,清一色的中国传统歌舞、中国杂技、中国功夫,身临其境感受了中国艺术倾倒非洲观众的狂热场景。这是一座落成不久的教会礼堂,三千多个座位挤满了观众。从大幕拉开到演出结束,掌声、欢呼声、尖叫声几乎没有停息。人们常用“沸腾”两个字来形容场面的热烈,这次真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沸腾,整个剧场确实像是一口滚开了的锅,倒海翻江。散场了,热情的观众仍然久久不愿离开。这样的情景在国内似乎很少见到。一场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演出,在非洲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是我始料未及的。近来人们都在谈论文化自信,在这样的场合,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中国人自然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和自信。浙江的艺术家们似乎有点“受宠若惊”,也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艺术会有这样的魅力。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对于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无论是我们喜爱非洲的艺术,还是非洲人喜爱中国的艺术,都是因各自艺术的民族特性和独特魅力。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过分自傲自大不好,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更不好。可悲的是有人把自家的珠玑当糠秕,把人家的痈疽当宝贝。有一阵文化圈里兴起给艺术门类贴标签,把西方艺术统统称之为高雅艺术,而把我们土生土长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贬之为通俗艺术甚至低俗艺术。欧洲人鼓吹“欧洲文化中心论”可以理解,可国人自贬三分跟在人家后边起哄就难让人理解了。最近常听到一些关于文化“走出去”的豪言壮语,有雄心壮志当然可嘉,这也算是文化自信。但是,拿什么走出去,什么东西才可以走出去,是要认真思量的。我以为,真正可以走出去的还是那些正宗的、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魄的东西。有三句话讲得很精练,这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将来。这里我看最重要的是不忘本来。民族的传统的应该是文化艺术的根和本,任何文化艺术之花如果丢了根脉,离了本真,必然会枯萎的。文化之树只有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才会根深叶茂、伟岸婆娑,才会抵得住风雨耐得住寒暑。中国文化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根本是“中国”两个字。拾人牙慧、东施效颦、照猫画虎,跟在别人后面爬行都不会有出路。只有走自己的路,树自己的旗,才会有出路,也才会有地位。春节前夕,去看望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严良堃,谈起交响乐的发展,老人家的一段话耐人寻味。他说,不能把我们的文化打扮得跟外国的文化一样,然后去跟国际接轨。我们要筑起自己的文化高地,而民族性是文化高地的标识。学习西方的东西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技巧和工具可以是西方的,但灵魂和精髓应该是我们民族的。我们的媒体常常报道这样的“喜讯”:哪个哪个交响乐团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什么什么芭蕾舞登上世界顶尖级剧院。为这样的新闻高兴也有理由,我们学欧洲人的艺术受到欧洲人的欢迎也算我们的成就,不过我倒是更想听到浙江艺术团轰动津巴布韦哈拉雷这样的新闻。工业产品可以来料加工,可以贴牌生产,文化艺术走出去也要走这样的路吗?
 

9、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的全部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练习与测评
  1.两河流域早期国家产生于什么时候?主要是哪些古代民族建立了这些国家?
  产生时间: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7世纪
  主要古代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
  2.为什么说《汉穆拉比法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穆拉比法典》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探索与争鸣
  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结合课文相关内容,你对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有了哪些了解?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阶级特征;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处于文明早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程度。
  第2课古代埃及
  读图学史
  观察地图,你发现古代埃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对埃及早期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特征:①自然条件优越,是沙漠里的一块绿洲;②相对封闭。
  影响: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古代埃及成了适于发展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尼罗河水泛滥后形成的沼泽,使大规模的排水灌溉工程成为埃及人生存的必须,在一定意义上促成国家的产生。古代埃及的居民成份相对稳定,没有受到更多外来人口冲击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古代埃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练习与测评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希罗多德强调了以尼罗河为代表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2、为什么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未能流传后世?
  文字本身缺乏普及性;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祭司、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
  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阿拉伯帝国的冲击,象形文字逐渐被人们忘却。
  第3课古代印度
  练习与测评
  比较印度国家与埃及国家、两河流域国家建立的异同点。
  相同点: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化的加剧,部落首领将氏族公社管理机构转变为国家机构,用暴力手段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国家建立。大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管理公共事务(比如,水利设施建设)的需要加速国家产生。
  不同点:埃及国家和两河流域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因素比较突出,而印度国家运用国家机器实行阶级统治的因素比较突出。
  为什么佛教能得到迅速传播?
  *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得到受婆罗门教排斥的首陀罗和贱民的拥护,传播迅速。*佛教教义“四谛”中所包含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饱受艰难的民众具有心灵慰籍的作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所以佛教得到迅速传播。
  探索与争鸣
  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从《摩诃婆罗多》片段中,你对印度种姓制度和社会生活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你认为这一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更深入的了解:(本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但是,必须从材料中找出依据)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读图学史
  1、观察美洲的地理位置。这种地理位置的特征对印第安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状况。因此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2、玛雅人的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功能相同吗?请查阅资料后说明。
  不一样。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塔呈阶梯形,塔顶有庙宇;埃及金字塔则是法老的陵墓。
  练习与测评
  填写下表,梳理知识。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览表
  名 称 区域范围 存在时间 主要成果(举典型例子)
  玛雅文化 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 公元前2500年开始,15世纪中叶急剧衰落,16世纪上半叶毁灭。 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太阳历,推算日食周期的方法和月亮运行的规律;发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建立金字塔式神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
  阿兹特克文化 今墨西哥一带 12世纪开始,15世纪强盛 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庙、使用奎宁等
  印加文化 安第斯高原 15世纪向外扩张16世纪30年代消亡 印第安文明集大成者
  探索与争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农作物是印第安人首先培植的?印第安文明的成果对现代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影响?
  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等。
  这些作物的培植极大地丰富人类物质生活,今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此外,印第安人修筑的神庙、道路、城墙、城市等建筑物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第5课古代非洲
  读图学史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黑非洲”可以通过哪些地方与外界交往?这种地理环境对其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仅在东北角上,通过尼罗河、或通过红海与外界有所联系。影响:这种闭塞的环境使黑非洲文明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因此文明发展进程缓慢;位于红海边的阿克苏姆文明相对发展快一些。
  练习与测评
  1.列举古代“黑非洲”两个主要文明区域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位于东北非前后相继的麦罗埃与阿克苏姆文化。麦罗埃的冶铁业发达,采金、制作陶器、种植棉花等都是重要文明成果。有象形文字,已失传;阿克苏姆文化兼收并蓄各国、各地区文化,拥有广泛的贸易往来,自己铸金币,巨石建筑等。
  位于南非的大津巴布韦文化,石头城。
  2.阿克苏姆文明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特征: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与阿克苏姆王国的兴衰相始终。
  原因: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阿克苏姆文明正是在各种文明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探索与争鸣
  用这个观点(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中关于文化交流的言论,略)考察非洲,尤其是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的历史,你有什么体会?
  封闭的环境使其文明发展缓慢;开放的环境使其文明发展相对比较快,对后世影响也是积极的。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读图学史
  仔细观察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联系第一单元的内容,你认为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这种环境对于古代希腊文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古代希腊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境内多山,多岛屿,海岸线长而曲折。
  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古代希腊与埃及、巴比伦、波斯等亚非文明古国相毗邻。
  这种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文明产生深刻的影响: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地小人多,向海外大规模移民;本土和殖民地建立起一批城邦,形成城邦政治;通过海外贸易等途径,吸纳亚非文明古国的文化成果,又向外传播希腊文化。
  练习与测评
  1.古代希腊为什么会形成众多城邦?
  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 “城邦”。
  2.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怎样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探索与争鸣
  请你联系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评价伯里克利和柏拉图的观点。
  伯里克利和柏拉图的观点都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某一方面做了评价,有事实依据,但是有一定的片面性。
  伯里克利全面肯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它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如实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基本面。柏拉图则强调了雅典民主政治不成熟的一面,值得重视,但是比较偏激。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练习与测评
  1.结合史实,分析古代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
  希腊古典文化的高度繁荣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充分发展的产物。
  在城邦制度下,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思想活跃,重视个性发展,从而营造了一种有利于精神文化自由发展的社会氛围。城邦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人员基础。
  2.制作一个双向表格,列举古代希腊的主要文化成就。
  历史年代 代 表 性 人 物 代 表 作 代表性成果 影响和评价
  史诗 相传公元前9世纪创作 传说中的盲诗人荷马 荷马史诗 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戏剧 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起,公元前5世纪鼎盛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 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建筑
  艺术 建成于伯利克里时代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理想国》、《政治学》等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苏格拉底等被誉为“三大哲人”
  史学 古典时代,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历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欧洲历史的源头。希罗多德被誉为“西方历史学之父”
  探索与争鸣
  按照希腊文对“历史”的定义,《荷马史诗》是不是历史书?如何理解它的史料价值?
  希腊文对“历史”的定义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
  《荷马史诗》不是历史书。它最初是由民间艺人吟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补充和修改,最后整理加工而定型的口头文学作品。但是,《荷马史诗》所叙述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对于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这种口传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读图学史
  罗马帝国的疆域包括哪些古代文明区域?
  古代东方埃及、巴比伦、波斯;古代希腊以及爱琴海文明、古代罗马(早期)等文明区域……
  练习与测评
  1.古代罗马为什么会从一小城邦发展为地跨、亚、非的大国?
  不断改善的内部优势;优越的军事组织以及严格的军事纪律;灵活有效的外交策略;强盛的综合国力。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罗马的军事扩张节节胜利,从一蕞尔小邦壮大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2.公元前后,罗马为什么从共和制发展为帝制?
  随着统治版图持续不断的扩大,原来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于是罗马统治集团开始推行高度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其结果是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探索与争鸣
  有人认为,古代罗马由共和制改变为帝制,是民主制度的毁灭;也有人认为,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你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古代罗马由共和制改变为帝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从共和制到君主制,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不复存在,似乎是一种倒退。事实并非如此。罗马的共和制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推行高度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建立罗马帝国,是突破城邦狭小的统治基础,吸纳广大被征服地区的上层贵族参加各级官僚机构,扩大统治基础的现实选择,是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9课罗马法体系
  练习与测评
  罗马法体系是怎样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对罗马国家和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形成:罗马共和国政府制定 “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罗马政府制定颁布 “公民法”;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通过和颁布了“万民法”;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查士丁尼皇帝组织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标志着对罗马法的整理和编纂工作的完成,为保存和研究罗马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完善:历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国家法律的整理和研究,推动了罗马法典的编纂,造就了一批法学家,促进了各种法律学说和学派的兴起,充实了罗马法的内容。
  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探索与争鸣
  西塞罗的这段话(略)表达了古代罗马人的什么精神?你是怎样评价这种精神的?
  表达了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
  充分肯定。这种精神深刻影响古代罗马的政治统治,有效协调罗马人之间关系,调动境内各民族的积极性,使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达到了时代的顶峰。这种精神在世界近代史上得到发扬光大,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统治的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成为工业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尤为重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法制意识淡薄,人治取代法治的现象比比皆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所以,有必要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发扬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练习与测评
  1.用事实说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周边国家的重大影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阿拉伯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欧洲古代文化遗产,许多古代希腊著述都是通过阿拉伯文转译为拉丁文,才为中世纪欧洲人所熟知,这为他们学习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示意表略)
  三大宗教都产生于亚洲。
  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 经典:大藏经,或三藏经
  基督教——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传说中的耶稣;经典:圣经;特点:一神教
  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7世纪(或公元622年);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探索与争鸣
  穆斯林作家艾尔—比鲁尼(973—约1050年)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运用课内外知识,说一说你的理由。
  同意。从产生背景分析:伊斯兰教的创立适应创立统一国家的需要;从伊斯兰教的教义分析:伊斯兰教主张“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伊斯兰教信徒都是“兄弟”,用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原始的多神宗教,适应统一的需要,《古兰经》对建立国家后的伊斯兰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产生重要影响;从统一的过程分析: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阿拉伯国家的扩张是在“圣战”的旗帜下进行,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迅速传播。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读图学史 略
  练习与测评
  1.奥斯曼国家是什么时候独立的?什么时候迁都君士坦丁堡?为什么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299年独立建国;1457年,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原因:主观上①新生产方式的活力;②对外扩张的内驱力;③正确的外交策略。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
  2.奥斯曼帝国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请你再列举几个这一类国家。
  *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
  第12课封建制度
  读图学史
  上图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克洛维率三千亲兵皈依基督教)发生在哪一年?这件事对法兰克王国封建制度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件事发生于496年。此后,基督教会成为法兰克王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练习与测评
  1.在空格或括号内填写适当的内容: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从( 6 )世纪下半叶至( 11 )世纪前后
  封建制形成的因素 生产方式与阶级关系 封建等级制
  两大因素 具体表现 领主 农 奴 (国王)
  (公爵 侯爵 伯爵 )
  (子爵 男爵)
  (骑士)
  日耳曼因素 氏族制 克洛维及其亲兵 失去土地的法兰克
  自由农民
  罗马因素 隶农制 世俗贵族 隶农
  基督教会贵族
  2.什么叫等级君主制?为什么英、法两国都先后实行等级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13世纪,英国国王与贵族矛盾激化,以西门•孟福尔为代表的贵族取得军事胜利,召开等级会议以限制王权。13世纪末、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税问题与教会发生矛盾,为取得广泛的支持,召开三级会议。虽然,英法两国召开等级会议的直接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大背景是一致的:13世纪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封建君主与贵族、与教会有勾结也有矛盾,始终未能实现中央集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在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一定的变化。国王与市民结成联盟,以反对封建割据势力。
  探索与争鸣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对法兰克王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描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反映的封建等级关系?
  封建等级制建立在采邑制基础之上。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只能控制直接附属于自己的部分贵族。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制度导致西欧实际上处于分裂割据的状况。
  第13课王权与教权
  读图学史
  (《上帝、教皇和皇帝》图略)请分析,宝剑象征着什么权力?钥匙象征着什么权力?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宝剑象征着世俗权力,钥匙象征着宗教权力。这幅图片反映西欧封建统治的特征,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互相支持,共同统治西欧。并且将这种权力归之于上帝所授予。
  文献选读
  (格列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段略)这一敕令所规定的王权与教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能形成这种关系?
  关系:教权源自上帝,教权至上,教权统治王权。
  原因:11世纪,西欧的封建国家,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处于分裂割据局面,君主的实际权力有限。
  练习与测评
  1.西欧封建社会的王权与教权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各起了什么作用?
  王权对西欧臣民实行世俗的统治,教权对西欧教民实行精神统治。
  2.西欧封建社会的王权与教权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争斗,请说明这种关系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第一阶段,从公元5世纪开始,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各有所得。丕平献土
  第二阶段,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教会强调教权至上,王权企图限制教权势力扩张。“卡诺莎觐见”
  第三阶段,从13世纪末叶开始,英法等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加强,教权由盛而衰。阿维尼翁
  探索与争鸣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卡诺莎觐见”;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发表更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为什么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绝然不同的结果?这反映出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呈现什么趋势?
  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
  11世纪,西欧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始终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实际权力有限。而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
  上述史实反映,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王权逐渐加强,教权急剧衰落的趋势。
  第14课庄园和城市
  读图学史
  1、仔细观察右图(土地、房屋、城堡、动物、工具……)从中你获取了哪些关于欧洲中世纪庄园的信息?
  生产资料和阶级关系:土地分成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自由农民份地。
  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实行春播、秋播、休耕的三圃轮作制;使用风磨、水磨等自然力为动力的简单机械;图中的牛、马等牲畜可能用于耕作。
  关于经济方式:图中有菜园,饲养牛、马、羊等家畜,远处有森林,有人打猎,可以推测,庄园是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经济实体。
  2、右图中的劳动者从事什么工作?他们与农奴有什么不同?
  图中的劳动者从事缝衣、烫衣,制作面包,理发等手工业劳动。
  与农奴的人身地位不同。农奴是人身不自由的独立劳动者,与封建领主有相当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城市的手工业者获得自由。
  与农奴的生产目的不同。农奴的劳动一是为满足自己最低的生存需求,二是为了交地租(实物或劳役),属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范畴。图中的劳动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售商品(或技术)赚钱。他们的生产则属于商品经济范畴。
  文献选读
  这段史料(英王亨利二世授予林肯城的特许状(节选)略),反映出中世纪城市的什么特点?
  城市市民中不乏逃亡的农奴。市民必须照章纳税。国王在名义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练习与测评
  1.结合史实,描述西欧中世纪庄园的基本格局。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庄园中心区域:领主居住的堡垒、教堂、法庭等。庄园的土地:庄园的耕地大致分三部分——领主自营低、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庄园范围内的其他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和牧场等,皆为公有地。农奴和自由农民的生活区:农舍、菜园、牲畜园等。
  2.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封建领主之手?
  城市复兴的原因: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原因: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因此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
  探索与争鸣
  根据第12、13、14课所学内容,简要概括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经济制度;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王权与教权又依存又斗争的状况成为西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城市的兴起发展,对西欧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15课中世纪文化
  文献选读
  《罗兰之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为什么这一作品会长期流传,成为骑士文学的经典作品?
  《罗兰之歌》赞颂了罗兰忠君爱国的情操,并对为一己私利背叛国家的行径予以谴责。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是其本质部分——爱国主义是人类千百年历史中凝聚起来的最美好的情感,应该充分肯定。所以,《罗兰之歌》会长期流传,成为骑士文学的经典作品。
  练习与测评
  1.中世纪经院哲学有什么特点?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为神学服务。这是历史的局限,应该扬弃。经院哲学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形式逻辑。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该给予肯定。
  2.西欧中世纪大学是在什么条件下诞生的?它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发表评论
0评